面向未来服务发展突出贡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同济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9月14日上午,我校与同济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法中心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校长娄永琪,党委常委、副校长夏春明,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冯世进以及两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活动由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翔宁主持。
杨金龙表示,一直以来,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始终与上海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两校使命高度契合,学科领域各有特色,合作空间广阔。此次签约,是两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两校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共同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探索联合培养人才新路径,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共促科技协同与成果转化,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保障。
李江代表学校向同济大学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李江强调,上工程建校40多年来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新的历史时代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将在保持原有办学基因的同时,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高水平建设,持续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将全力支持并落实保障好与同济大学的全面合作,推动两校合作再上新台阶。
娄永琪深情回顾了两校深厚的友谊,并表达了对两校开展新一轮合作的期待。娄永琪强调,上工程伴随上海改革开放应运而生,肩负着“成为上海工业台柱”的初心使命。目前,学校正积极创建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希望未来可以与同济大学共同围绕国家需求实现创新链“上下游互补”,加强在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全面提升“重服务强贡献”的能力,共同携手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杨金龙、娄永琪分别代表两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会后,我校一行参观了同济大学智慧校园辅助决策“驾驶舱”。未来,学校与同济大学将秉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理念,在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培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外联)
凝心聚力谋发展开放融合启新程
学校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顺利开幕
9月18日下午,学校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顺利开幕。全体校领导,部分已退休学校老领导、工会干部代表、列席代表以及156位“双代会”正式代表参会。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凝心聚力谋发展,开放融合启新程,团结凝聚全校教职工为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妇工委主任朱晓青主持。
预备会议听取了《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了《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主要议程(草案)》,审议了《七届一次教代会提案工作、七届二次教代会提案征集情况的报告》及《2024年学校实事工程完成和2025年学校实事工程征集情况的报告》,并对七届一次教代会优秀提案进行了表彰,校党委书记李江为七届一次教代会优秀提案获奖教师代表颁奖。
开幕式上,校长娄永琪作《校长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多来学校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社会需求、推进人才强校、弘扬奋进文化、拓展合作领域、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与重大突破,明确提出了学校下一阶段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研策源、人事改革、开放办学、文化兴校、内部治理等方面的主要任务。站在“三旋翼”交叉融合驱动的战略新起点上,娄永琪号召全体教职员工肩负起“重服务、强贡献”的责任担当,在创建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征程上书写属于“上工程”的辉煌篇章。
财务处处长王锐,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李霞,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张宇清分别作《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学校财务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工会工作报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职工聘期考核管理办法>的修订情况的报告》。
全体代表共同审议了《依法治校工作报告》《工会经费审查报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章程>的修订情况的报告(讨论稿)》,并就2024年学校实事工程完成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开幕式后,各代表团(组)将开展分团讨论,认真审议大会各项报告和有关文件,在履职献策、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将民主智慧转化为推进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强大动力。(赵琪)
学校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暨表彰会
站在新起点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凝聚育人奋进力量,9月16日上午,学校聚焦“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暨表彰会。
李江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问候,向获奖教师表示诚挚祝贺!他指出,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师德之魂、勤修育人之能、勇担改革之责。李江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严格执行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二要坚守育人初心,涵养高尚师德,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涵养优良师德师风;三要激发教师动能,凝聚改革合力,进一步优化办学定位,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攻坚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希望全体教师锚定目标定位,扛起育人天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
娄永琪充分肯定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分享了对教师职业幸福源泉的人生感悟。娄永琪指出,学校将通过“调姿、进轨、建成”的“三步走”方案,稳步推进并实现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希望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相结合,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并以教育家为榜样,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同心协力,积极投身学校新一轮发展中。学校也将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价值、收获幸福!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虞蓉、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商逸澹、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教师户国分享了各自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与实践,展现了上工程人矢志拼搏的智慧与力量。
会上,学生们表演了诗歌朗诵和歌曲合唱,为老师们献上节日的祝福。(教工)
“3+1+X”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全面启动
9月11日上午,学校召开新学期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专项研讨会,校长娄永琪、副校长王岩松出席会议,研究生院、规划处、人事处、科研处负责人以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会,会议由王岩松主持。
娄永琪指出,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是推动学校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发展,落实学校新时期战略部署的核心要素,要全力推进学校2026年“3+1+X”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方案,确保取得佳绩。娄永琪提出: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考虑,体现上工程特色;二要抓紧补齐申报短板,后续凝练拔高;三要争取战略资源,人才工作要引育并举;四要加强与大型企业战略协作,搭建优质资源平台;五要做好系统推广,制定科学的方案,实现影响力的系统性跃升。
王岩松总结了当前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指出各学科专业仍存在材料未到位、短板未补足、咨询调研不充分等问题,要求后续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做好学校层面顶层设计,明确分工并落实到人;二是强化战略思考,制定补缺预案并尽快出台;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引进领域大咖并做好推广,推动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提质增效。
会上,相关学院围绕前期成果、现存短板、后续计划等重点内容,依次汇报了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进展情况,与会人员就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专项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压实了责任,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研究生院将联合各职能部门与申报学院,做好统筹协调,紧盯时间节点、细化工作方案,全力冲刺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目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生)
第二版
深化合作新疆师范大学来校访问
9月17日,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海军一行来校访问交流。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交流会。会议由副校长许开宇主持。
李江代表学校对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海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围绕进一步深化两校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四个面向”,优化学科布局。围绕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强两校在传统学科转型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方面的合作。二是突出应用导向,强化有组织科研。建议双方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能力。三是完善合作机制,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建立健全定期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将协议内容转化为具体项目,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十五五”规划、产学合作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蒋海军对我校的热情接待和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围绕深化两校合作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强化学科交叉,推动应用转型。结合新疆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重点培育新兴工科方向,促进理工渗透、文工融合,构建适应区域发展、突出应用特色的学科体系。二是深化科研协同,共建创新平台。希望双方共同开展面向新疆经济社会和产业一线的应用型研究,联合申报区域重点研发项目,共建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强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场景赋能与成果转化。三是完善机制保障,拓展合作维度。在已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教师互派、学生共育、资源互通的有效机制,推动专业共商、课程共建及“十五五”规划协同,实现双向赋能、共赢发展。
发展规划处处长殷志祥介绍了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学科发展情况,科研处处长郑树彬介绍了学校有组织科研和社会服务情况。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李莉)
学海无涯笃行致远
延伸教育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年大学揭牌成立
9月15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年大学揭牌仪式在长宁校区产教融合大楼一楼报告厅举行。
校长娄永琪在致辞中指出,为积极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资源、学科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精心筹备并成立了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成立进一步延伸了学校的教育链,学校正锚定“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努力奋进,希望上工程的老年大学能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老年大学的发展做出类型学贡献,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类型学力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指出,老年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上海构建教育强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期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年大学能打造成为上海老年教育的新标杆,把上工程的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老年教育的生动实践;要形成老年教育的新格局,和社区、企业、机构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让“产学研用”在上工程老年教育中形成新的生态;要在数字赋能上有新作为,课程设计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更多老人共享上工程老年教育的成果,使老年教育课程学习、文化活动参与等能够成为提升社区服务能效的重要载体。
上海老年大学副校长褚沁与党委离退休工作部部长、老年大学副校长孙文钧签署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年大学合作联盟协议。
会上,老年大学学员分别展示了旗袍走秀《上海谣》、古典舞《茉莉花》和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展现了老年教育的活力与成果。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老年大学教学环境及艺术作品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年大学将以此次揭牌为起点,服务老年群体、践行社会责任,牢记“为老服务”初心,让这座校园成为“银发智享”的温暖港湾!(离退)
奔赴新征程 2025级MBA/MPA/MEM新生举行开学典礼
9月13日下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5级MBA/MPA/MEM新生开学典礼在长宁校区产教融合大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校长娄永琪、副校长王岩松、校领导史健勇出席典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工程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汪泓莅临指导;上海久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工程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小龙应邀参加;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管理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共同携手2025级MBA/MPA/MEM新生开启学海新程。典礼由史健勇主持。
娄永琪对2025级MBA/MPA/MEM新生加入上工程表示欢迎,他阐述了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和打造“工程、管理、设计”学科群交叉融合“三旋翼”的实践路径,寄语新生“敢想”“敢为”,锚定高远志向,进行前瞻布局,做与学校共同进步的同行者。娄永琪指出,每位上工程人都拥有仰望星空、定义卓越、擘画未来的权力与能力,要设定学习和成长的目标,在时代的浪潮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中将“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上工程也会为学生的“敢想”提供思想沃土,为学生的“敢为”搭建实践舞台。
汪泓介绍了中欧与上工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合作背景和重点领域,并向全体师生提出三点期许:一是“育人共建”,要放眼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敏锐把握科技革命新浪潮,敢于创新突破、勇于开拓新局;二是“学科共推”,围绕工程、管理、设计学科群“三旋翼”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知识创新与学术研究;三是“全球共拓”,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接触行业前沿机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程赋新能,智联前沿。MBA/MPA/MEM全体新生已调整好全新姿态迈向人生的新阶段,即将书写个人发展的又一页华章!(管理)
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9月19日下午,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上海大学陶倩教授为我们作《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全面把握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主持。
陶倩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深刻的学术见解,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徐阳在主持会议中指出,学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本次中心组学习为契机,深刻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锚定“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奋斗目标的具体思路和扎实行动。(宣传)
第三版
学校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中层干部会议
9月11日下午,学校在松江校区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中层干部会议。校党委书记李江,校长娄永琪,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王岩松、夏春明、许开宇,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娄永琪主持。
会上,李江传达了2025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市委副书记朱忠明和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的讲话精神,并就新学期学校重点工作,从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一是,优化办学定位,加强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引。充分把握三大客观条件和重要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的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有眼界、有能力、国际化、年轻化、想做事、能成事、不出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两个功能”,深入推进系统整治工作。三是,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坚持“重服务强贡献”,以前瞻视野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不断提升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工作的高度和厚度,强化师资引进的校级统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拥抱人工智能,驱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层变革。全面加强AI素养能力培训,加快探索AI驱动科研新范式,布局新兴领域,培养具备人性坚守与科技引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娄永琪传达了2025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副市长解冬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委主任周亚明的讲话精神,并从六个方面部署学校重点工作。一是明确战略定位,积极推动综合改革走在前列。娄永琪从“形、意、神”三个层面,全面阐释了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战略内涵与实施路径,号召全体干部以更高姿态、更宽视野、更强信心,全力推进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二是突出“三旋翼”在学校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中的核心作用。强调通过项目制学习(PBL)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从入学之日起即融入创新教育,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激发兴趣、形成动力。积极推进教师群体智能体建设,推动教师角色向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陪伴者、指引者和沟通者转变。三是全力推进新一轮博士点建设,加强全校资源统筹与协同攻关。强化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提升科研工作的实际贡献率和影响力。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推动学院与学校协同完善职称评审、成果分配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不同类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五是扩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深化与相关区域、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合作,拓展多元化资源渠道。六是严守底线要求,提升内部治理效能,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朱晓青对党建组织工作、教师思政工作、统战工作、机关党委工作、工会和妇女工作、老干部和离退休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进行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孟星对政治建设、政治监督、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徐阳对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保卫工作等进行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王岩松对研究生工作、资产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工作、财务工作、档案工作、后勤工作等进行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夏春明对人才培养、本科教学、职业教育、国际化、图文信息、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许开宇对规划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基建等方面进行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李莉)
校党委总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9月11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总结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情况。
校党委书记李江就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固本培元,进一步健全“四个以学”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推动学用转化。二是要守住底线,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体制机制层面精准破题,扎紧制度“笼子”,以强有力的制度落实强化刚性约束。三是要真抓实干,进一步锤炼务实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使优良作风成为攻坚克难、开拓新局的坚实保障。持续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相结合,与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等重大任务相结合,勇为尖兵、奋力一跳,推动学校新时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落地落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工程力量。
全体校领导班子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汇报了学校学习教育的总体情况。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传达了中央、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主持。
自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学校党委坚持聚焦主题、不分批次、不划阶段,校领导班子示范带头,各二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支部抓好党员教育落实,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一体推进学习教育,取得了扎实成效。下一步,学校党委将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长期坚持的钢规铁律,慎终如始引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以实绩实效和师生满意度检验改革,切实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组织)
校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坚持问题导向磨亮巡察利剑
9月17日,校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举行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要求,审议后勤管理领域专项巡察工作方案,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要学习把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要求,推动学校巡察工作再上新台阶。聚焦学校办学定位和使命职责,做深做实政治巡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化为生动实践。要学习把握坚持问题导向、严的基调的重要要求,把巡察利剑磨得更光更亮。在校内巡察中切实履行好发现问题这一首要职责,要重服务,强贡献,突出监督重点,聚焦广大师生最关心的问题,在找准深层次原因、找实体制机制症结上持续下功夫。
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发挥综合监督作用,提升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的整体合力。坚持系统观念,自觉把巡察工作嵌入学校监督体系、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各相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贯彻落实好相关制度机制,凝聚监督合力,推动监督到底到边,以有力监督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还审议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党委巡察机构与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机制的操作细则》《党委巡察组办会商操作细则》《党委巡察集中整改进展情况联合会审操作细则》等细则。(苏莹)
第四版
新型纳米颗粒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罗宇教授团队在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9.0)上发表了题为“Lattice-distortion Induced Niobium-based Perovskite Polarization Cascade Regulates Na+/K+ ATPase to Enhance Pyroptosis for Cancer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
针对当前Na⁺/K⁺ ATPase抑制剂强心苷临床疗效有限与毒性难题,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晶格畸变和富氧空位的铌基钙钛矿(NaNbO3,NNOx)纳米颗粒。NNOx整合了压电催化和光热特性,在超声和近红外II激光的协同刺激下,一方面释放外源性Na⁺以升高肿瘤细胞内Na⁺浓度,另一方面高效生成活性氧(ROS),诱导线粒体损伤并抑制ATP合成,进而降低Na⁺/K⁺ ATP酶活性,阻碍Na⁺外排,进一步加剧胞内Na⁺蓄积,引发严重的离子失衡风暴。这种离子过载机制会进一步触发细胞渗透肿胀,诱导细胞焦亡,激活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实现对肿瘤生长的有效抑制。该研究构建了“离子干扰-焦亡-免疫激活”级联治疗模式,为靶向离子稳态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罗宇为通讯作者,张可心、李栋、王恺阳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董立乐副研究员、朱晓风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72280、52302357)、曙光计划(22SG53)、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24PJD04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2BAB213019、20242BAB26056)、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科研项目(E355C002)、上海医药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20DZ2255900)的支持与资助。(化工)
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出新型合金材料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盼教授联合上海大学贾延东研究员、穆永坤副研究员指导研究生谢凯强、方亚成在中科院一区期刊《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2025,306: 112786,IF=14.2)上发表了题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cryogenic chemically complex alloys with sponge bone-like reticular nanoscale superstructure”的研究论文。
针对低温环境下材料机械性能下降的科学难题,研究基于增材制造(粉末床熔融)技术,结合后续时效处理,开发出一种具有类似海绵骨的网状纳米级超结构化学复杂合金(CCA),该合金由L12 有序面心立方纳米沉淀物、L21 有序体心立方纳米沉淀物和高密度位错组成。研究发现,室温下的变形主要由位错滑移主导,而在低温下,位错与沉淀物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孪晶的形成增强了强度与延展性的协同作用。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高熵合金构效协同机制的认知,并为通过增材制造设计适用于极端环境的高性能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马盼教授还指导研究生方亚成、谢凯强在中科院二区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25,34:819-831,IF=6.6)上发表研究成果“Obtaining strength ductility combination in a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ed (FeCoNi) 86Al7Ti7 high entropy alloy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发现面心立方高熵合金通常在低温下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指导研究生杨红在中科院二区期刊《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25,32:1167-1178,IF=4.4)上发表了研究成果“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FeCoCrMnNi high-entropy alloy composite after aging”,提出以 CoCrFeMnNi 高熵合金粉末为基体,以NiCoFeAlTi 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为高熵增强体(HER),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了CoCrFeMnNi/NiCoFeAlTi HEACs。
以上研究成果得到了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马盼)
改进模态分解降噪法提升信号降噪处理效率
近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刘新田教授指导研究生孙浩天在中科院一区期刊《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25,IF=8.9)上发表了题为“Improved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vibration signal denoising of aero-engine shaft bearing”的研究论文。
研究成果针对传统模态分解降噪方法存在的模态混叠、容易滤除重要信号信息以及面对复杂信号的噪声处理需要结合多种模态筛选准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态分解降噪方法(QBNE-CEEMDAN)。该方法通过将使用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处理后的每个模态进行分位数噪声估计,以此得到每个所对应的估计噪声,最后将滤除了这些噪声的模态进行重构来得到降噪后的信号。该方法在尽可能保留信号信息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滤除了每个模态中存在的噪声,并且不需要通过多种准则来进行模态的筛选,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信号降噪处理的效率。研究试验发现,QBNE-CEEMDAN处理非平稳噪声和低振幅的脉冲噪声具有优异的降噪效果和鲁棒性,同时对于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振动信号的处理也展示出优异的降噪性能。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分位数噪声估计在机械振动降噪领域的应用,也为机械故障诊断和信号处理领域的工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新田教授为通讯作者,2023级硕士生孙浩天为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2371)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1XD1401100)(18DZ2295900)的支持与资助。
刘新田教授还指导研究生孙浩天在中科院二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2025,IF=3.9)上发表研究成果“Composit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API X65 steel via Vickers hardness”,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概率分布的改进自举法。指导研究生郑庆鸿在期刊《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2025,IF=3.2)上发表研究成果“Thermodynamic entropy for improved LCF prediction method of metal materials considering heat conduction”,提出了一种考虑热传导的金属材料LCF预测方法。(机汽)
智能材料开发及应用开辟新视野
近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艳团队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为智能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开辟了新的视野。
张艳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周浃燚在中科院一区期刊《Advanced Science》(2025,12(2): 2408161,IF=14.3)上,发表了题为“High‐Performance MXene Hydrogel for Self‐Propelled Marangoni Swimmers and Water‐Enabled Electricity Generator”的研究成果,为智能材料在能源转换与驱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该论文不仅成功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还荣登 Hot-paper 热点论文榜单。
张艳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张澳在中科院一区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25, 429: 137340,IF=8)上发表了研究成果“Dual-gas sensing via SnO2-TiO2 heterojunction on MXene: Machine learning-enhanced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for hydrogen and ammonia detection”,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的气体传感器开发策略,实现了对氢气和氨气的智能精准识别。指导研究生黄文蔚在中科院二区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5,17(1):2624-2634,IF=8.5)上发表研究成果“Programmable Wrinkled MXene-Based Soft Actuators with Moisture- and Light-Responsive Deformation and Water-Surface Locomotion Capabilities”,聚焦智能材料的可编程驱动性能,为智能软机器人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基础。指导研究生孙怡宁在中科院二区期刊《Talanta》(2025,287:127644, IF=5.6)上发表研究成果“High-sensitivity flexibl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real-time multi-analyte sweat analysis”,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柔性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对多种汗液成分的实时高灵敏度检测,为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以上研究成果得到了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科基金、上海市自科基金的资助和支持。(材料)
新型纤维助力纳米发电机提高灵敏度
近日,数理与统计学院张修丽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中国科学院SCI期刊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1.3)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n ultra-sensitive flexible 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on P(VDF-TrFE) nanofibers”。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数理与统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胡海洋,通讯作者为张修丽教授。
该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在高转速3000 rpm下制备了高度取向P(VDF-TrFE)纳米纤维,薄膜感应出最大电荷为43 pC,P(VDF-TrFE)压电纳米发电机开路电压(Voc)为26 V,短路电流(Isc)为39 nA,具有5.76 V kPa-1的高灵敏度,与其他类型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P(VDF-TrFE) 薄膜的盲文识别和机器人手势识别传感器原型器件,通过盲文-英文转译系统和机器人手势实时响应,可应用于老年人或残疾人智能辅助,该研究为触觉反馈的人机交互新应用开辟了道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项目的支持。(李兴佳)
构建鼓励性氛围推进教学改革
近日,由外国语学院李明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The Effects of an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Motivational Climate in a Course: A Case Study”在国际高水平期刊SAGE OPEN(SSCI Q2,中国科学院分区Q4,影响因子2.1)在线发表,该研究得到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项目的资助。
研究聚焦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氛围构建问题,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一项教学干预措施在实际课程中的应用成效。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氛围及推动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该研究的发表,体现了我校教师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学术影响力,也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研究支持。(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