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报

学校校报

2025年9月30日总第1046期

时间:2025-09-30浏览:10来源:新闻网作者:摄影:

9月30日.pdf

第一版

造物与思辨:第十二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

926日至28日,第十二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自然辩证法通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支持协办。来自国内外工程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及高校代表120余人齐聚松江,围绕“工程创新、工程教育与社会发展”主题,在理论与实践、造物与思辨之间,展开了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碰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委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先后致辞。

李江在致辞中感谢各界对我校新时期工程教育、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促进哲学思维与工程实践双向互动,引领工程活动向更高质量、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会议共举行了多场主旨报告,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作《加强工程师队伍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主旨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宏作《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复杂系统工程实践研究》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作《超级工程研究报告》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作《实践出真知——<实践论>工程哲学思想指导陆相页岩油高效开发》主旨报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Joseph Press教授、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Alfred Nordmann教授从国际经验、传统与现代工程哲学融合等角度分享了“哲学与工程成就创新”和前瞻性的工程哲学模型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等就格物致知与格器致知、工程哲学价值、工程的非完美性、大兴机场建设实践等不同领域展开交流。特别是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纪阳教授团队,从墨经、考工记等古代文献及考古中发现了第一性原理的历史源流,引起了与会学者积极反响和讨论。

会议举行了4个平行分论坛,由学术期刊资深编辑和学者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四十多位学者、硕博士研究生等报告者分别聚焦“全球化视野中的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工程生态、设计哲学与社会发展”“工程哲学、工程伦理与工程教育”“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工程师精神”等主题开展交流,120多位教师和学生参与研讨。

论坛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工程生态论》《工程哲学100问》的新书发布,傅志寰院士、丘亮辉先生、李伯聪教授和王大洲教授等著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等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相关书籍。

本次会议的成功承办,是我校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校社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总结会议成果,将工程哲学研究与学校工程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工程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人才、服务国家工程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创新)

 

上工程智慧加持WDCC2025呈现“设计无界,生生不息”新愿景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今天开幕。校长娄永琪教授担任此次大会创意总监、主展总策展人,全面负责大会的学术理念和创意呈现。

2025年是上海成为“设计之都”15周年,也是上海连续第4年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本届大会以“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持续践行“构建全球设计创新合作平台、探求设计驱动新质发展之路、推动城市和生活处处有设计”的使命愿景。主会场设在黄浦区局门路689号,并在全城各区及海外多地举办联动活动。

娄永琪教授表示,设计已成为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引擎,人类需要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范式,迈向“生命网络中的人与自然协同设计”——即生态设计。他还分析了大会主题“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潜在深意,“生生”既是一种新伦理,也是一种新愿景、新路径和新关系,更是一种新动能。他认为,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危机,必须通过构建全新的产业文明来修复。作为全球科创中心,上海更应勇立潮头,成为生态设计和“修地球经济”的全球策源地,为城市、产业、环境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创意、创新与创造动能。

学校多个学院师生深度参与此次大会的设计、布展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示上工程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成绩。详情请见今日本报第四版。(综文)

 

学校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胜利闭幕

929日上午,学校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胜利闭幕。第七届“双代会”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妇工委主任朱晓青主持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李江代表学校党委向会议的圆满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代表及为学校改革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感谢。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李江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牢牢把握学校正确政治方向。二是以高成效改革为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创新发展。要瞄准办学定位,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对接。要抓住AI这一关键变量,主动升级知识图谱。要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三旋翼”交叉模式为关键抓手,推动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突出“重服务、强贡献”导向,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评价机制,创新科研组织范式,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三是以高水平治理为导向,持续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要凝聚奋进力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完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多元渠道,完善监督协同联动机制。要增进民生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有温度的大爱程园建设。

校长娄永琪围绕代表们在分团讨论期间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从七个方面作《校长工作补充报告》:一是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要强化“三旋翼”交叉融合与AI赋能,构建递进式PBL培养体系,扩大企业合作“朋友圈”,提升“驻企培养”的深度和质量。二是学科专业布局方面,要围绕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目标制定细化方案,突出交叉协同导向,优先支持跨学科合作,适配区域发展需求。三是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要聚焦前沿方向、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平台功能,以形成战略合力、提升科研效能、推动成果转化。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要突出国际合作战略定位,加大国际化一流师资引进,推动高质量合作项目落地。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方面,要优化引才结构,健全贡献导向评价机制,探索青年人才成长创新通道。六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快乐创新”的校园氛围。七是治理能力与办学条件方面,要深化“放管服”,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师生体验,深化区校合作,拓展办学资源。娄永琪提出,要把“双代会”的民主智慧转化为具体行动,凝聚全校合力推动办学能级提质,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

会上,大会主席团秘书长、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李霞通报了2024年学校实事工程满意度测评情况,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张宇清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职工聘期考核管理办法(修订草案)的补充报告》。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王成涛代表、化学化工学院王润锴代表、机关党委赵桃代表围绕高水平党建引领、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机关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作主旨发言,展现了教代会代表爱校荣校、投身改革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教职工对创建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坚定信心。

会上,全体正式代表表决通过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职工聘期考核管理办法》以及《七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决议》。

大会期间,代表们认真参加分团讨论,紧扣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教职工关心关切踊跃发声,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大会号召,全校教职员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赵琪)

 

第二版

设计赋能产业设计链接未来

“同心知联汇青创论坛”正式启航

928日,2025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无界生生不息”同心知联汇青创论坛在黄浦江畔启幕。论坛由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携手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联会共同主办。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张金成、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市委统战部知工处处长翟靖等出席活动。

随着屏幕上5只“海鸥”汇聚成一个圆环形的标识,张峰、娄永琪、刘润、朱晓青、翟靖共同启动发布了“同心知联汇青创论坛”品牌。该论坛汇聚了来自同济、交大、上工程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与行业专家,聚焦设计教育、产研融合与青年创新,旨在搭建一个跨界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高端平台,探讨设计赋能产业、链接未来的无限可能,共同展望设计驱动发展的新愿景。

娄永琪在论坛总结环节生动诠释了“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深刻内涵,并逐一回顾了主旨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他指出,本次“同心知联汇青创论坛”的成功启航,是让工程技术焕发人文温度,让创新在学科交融中生生不息的生动实践。青创论坛汇聚了各界挚友的智慧,构建起一个情感共鸣、思想碰撞的跨界平台。不仅标志着学校在设计与创新领域影响力的提升,更展现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活力和人文动能。

陈俊恺副教授分享了《未来的声光之诗》,带来一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主旨演讲。他以主会场灯光交互装置的创制为例,生动讲述了如何将复杂的工程代码与机械控制,淬炼为一场实时交互、音画同步的感官诗篇,展现了工程技术与创意设计深度交融后迸发的诗意光华。

同济大学辛向阳教授分享了《在履行责任中感受喜悦:马兰湖沙漠治理与社会创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金山分享了《重点地区开发中的设计统筹和品质保障——杨浦滨江南段规划实施平台工作实践》;同济大学吴端副教授分享了《生生不息:空间的临时性使用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胡洁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端装备的创新设计》;上海唯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副总监张珺琳分享了《聊聊那些不赚钱的项目》;同济大学刘震元副教授分享了《主动设计:共创儿童友好医疗体验》。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和“同心知联汇青创论坛”品牌的顺利启动,是我校党委统战部积极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凝聚共识的生动实践。它不仅加强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市知联会、兄弟院校及业界的紧密联系,也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设计创新领域的影响力。未来,党委统战部将继续构筑开放平台,汇聚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力量,共同绘就“设计驱动发展”的生动画卷,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贡献上工程智慧。

上海市委统战部知工处、同济大学党委统战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统战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论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民盟、九三学社、致公党、侨联和知联会等民主党派及统战团体负责人、成员出席活动。(李莉)

 

从预见变革到塑造系统、引领转型

“智汇前沿”SUES创新论坛2025第三季成功举办

927日,“为生态转型而设计——‘智汇前沿’SUES创新论坛2025第三季”在我校长宁校区产教融合大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论坛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联合主办,艺术设计学院与国际创意设计学院承办。校长娄永琪、全球设计界专家学者与师生300余人共同出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冯路受邀主持,引领与会者共同探讨可持续未来的系统构建与行动路径。

论坛围绕“从预见变革到塑造系统、引领转型”这一主线,通过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等形式,深入交流了如何将“可预见的未来”转化为“当下的行动”,为社会生态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案例。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主席、米兰理工大学荣誉教授Ezio Manzini深刻批判了现代城市因功能分区而导致的社区疏离与生态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宜居邻近性”的愿景。他倡导通过融合前瞻性政策与社区自发创新,将城市公共空间转化为促进人际交往与关怀的平台,最终打造一个富有韧性与归属感的“关爱型城市”。

都灵理工大学副校长、Systemic Design Association 创始人、Sys-Systemic Design Lab 创始人兼负责人Silvia Barbero阐述了系统化设计这一前沿方法论。她指出,该方法论融合系统思维与设计思维,旨在通过理解系统内元素的复杂关联,以整体性方案应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复杂挑战,从而“设计关系、设计影响、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Dan Hill在演讲中指出,我们无法用18世纪的组织方式解决21世纪的问题。他提出,必须进行“系统重置”,通过“战略设计”这一关键方法,对产业、治理和城市系统进行彻底转型,将日常基础设施重新设计为促进社区与生态连结的平台。

在圆桌讨论环节,Ezio ManziniSilvia BarberoDan Hill、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荣誉校长Rosanne Somerson、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Kaja Tooming Buchanan围绕传统物品在未来社会的命运、社区营造、跨距离生活状态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嘉宾们一致认为,未来具有开放性,需打破专业壁垒、加强横向连接,并关注人文与生态的整体性,而非仅追求效率。讨论还涉及社区营造、技术想象力与生活意义等议题,强调通过系统设计、行动与反思应对当前挑战。

在总结环节,作为对论坛主题的生动回应,娄永琪以重庆市梁平区新金带小学可持续校园建设为案例,解读了该项目从建筑种植到社区共创的全系统设计理念。娄永琪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转型,空谈设计已远远不够,行动是唯一的答案,大学必须成为行动的引擎。他表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愿与全球高校、企业、政府和社区紧密合作,放大设计的力量,共同改变教育、城市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可能的世界提供样板。

本次论坛为校内外致力于生态转型与系统设计的师生学者搭建了高水平、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协同创新,也为学生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热情。论坛的成功举办,切实推动了“为生态转型而设计”从理念共识向校园内教学相长、研教融合的实践转变。(艺设)

 

第三版

学校举办2025年党校秋季学期开班式

928日下午,2025年党校秋季学期开班式暨首场专题报告会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并作动员讲话,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主持专题报告,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熊伟主持开班式。全体中层干部、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党员学生等党校秋季班学员代表参会。

开班式上,李江指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对党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体党校学员要珍惜学习机会,认真投入培训,深刻理解学校在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党校培训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战略定力、破局能力、攻坚韧力。他强调,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局大势,深刻认识国家战略、上海蓝图,充分把握学校自身发展定位;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对科技前沿知识的学习,抓住AI这个关键变量,主动升级知识图谱;要把握发展主动,实干争先,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科研能级和有组织科研能力,加强适应改革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将学习培训的成效体现在加快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具体行动中。

孟星号召全体学员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在学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维、积极思索、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熊伟介绍了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教育培训情况和秋季学期教育培训总体安排。新时期战略发展报告会精神研修班暨中层正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胡建平,第三期青年骨干培训班暨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教务处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室副主管李文静,第36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管理学院党员学生李静思作为春季班学员代表交流发言。

开班动员后,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作了首场报告,以《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思路、路径和举措》为主题,围绕学科专业布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等高校综合改革重点领域作详细解读,并对学校改革发展提出建议思路和启示。

本次集中开班式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新一轮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五年规划、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重要举措,以党校高质量工作,推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服务学校转型发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组织)

 

2025基层党委换届选举动员会暨“程创百人”计划启动会

925日上午,学校党委召开2025年基层党委换届选举动员会暨“程创百人”计划启动会。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会议,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各二级党组织书记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主持会议。

李江指出,开展基层党委换届选举和“程创百人”计划是今年组织工作的两项重点任务。他强调,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充分认识两项工作与完善学校党建工作体系、新时期学校改革发展、建强领导班子及培养骨干队伍的关系,增强领导干部敏锐性和行动力。二要把握科学方法,扎实推动两项工作落地见效,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把准工作方向,坚持两点论和矛盾论,把牢工作重点,坚持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凝聚发展合力。三要强化纪律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各二级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落实,将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确保两项工作整体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凝聚发展合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

朱晓青指出,要充分把握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深入研究、主动作为,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强青年干部人才队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熊伟分别对2025年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和“程创百人”计划作说明。

会后,党委组织部围绕换届程序和工作要点对各二级党组织组织委员和组织员开展了实务培训。(组织)

 

后勤管理领域专项巡察巡前集体谈话:强化担当精准定位

926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后勤管理领域专项巡察巡前集体谈话。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巡察办及巡察组全体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巡视巡察这一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的高度重视。李江对此次专项巡察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强化政治担当,精准定位。巡察工作要立足学校新定位,聚焦后勤保障核心职责,紧盯关键少数,特别是后勤中心领导班子及一把手,从政治高度查找偏差,推动后勤工作服务学校中心大局。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务求实效。巡察组要提前研判方向,紧盯权力运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求从落实政治责任的高度分析问题,切实将巡察成果转化为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际成效。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严肃纪律。巡察组要提升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严格执行组长负责制和各项纪律要求,确保高质量完成巡察任务,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巡察组组长周洁代表全体成员作表态发言,表示将坚决履行职责使命,确保巡察任务顺利完成。(巡察办)

 

第四版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展示师生设计思想与理念的新舞台

925日,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在上海开幕。在这次设计盛会上,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创意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师生深度参与规划设计、系列论坛、设计嘉年华等大会系列创意设计工作,从大会的内涵到外延,全面展示上工程在设计领域的学术思想和理念。

总体规划:平衡功能性需求

此次大会的总规划师由冯路教授担任。他在场地总体规划中,除了应对、平衡和协调常规的功能性需求之外,还思考到建立空间的公共性。因此,在展馆和会场之间,规划设计了一个椭圆环廊作为室外创意市集。环廊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型之一,它不仅在空旷的场地上建立了与人紧密相关的空间尺度,还提供了汇聚、交流和共享的场所。

空间布展策略:生态双轨+广场

姚惠副教授担任主展策展团队驻场总执行,负责主展空间设计和展区设计协调。团队针对场馆不对称结构深入分析后,提出“生态双轨+广场”的空间布展策略。设计团队经过反复勘场,精准设定两侧圆形展区半径,以跑道式动线串联“生产(橙)”“生态(粉)”“生活(紫)”三大板块,形成清晰而流畅的参观逻辑。

参观动线:再生橡胶跑道串联

朱明洁博士等参与主题展、大会可持续设计指导。产业馆内打造了一条由回收鞋橡胶颗粒再造的环保跑道。跑道采用1m×20m再生橡胶卷材铺设,串联整个展馆参观动线。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快速安装。该项目有效减少废弃橡胶对环境的负担,并降低约5.385吨碳排放。生态跑道由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和上工程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赞助,并将于展览后拆回上工程校园二次利用,变身为步道、坐垫或艺术装置,也将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现实教材。

暖场视频:强调人与自然互协的生态设计理念

顾艺教授、王郅副教授携NexusHorizon工作室的研究生与本科学生们参与了本次WDCC2025大会暖场视频的创作。该视频大量采用了各类新兴AIGC技术,在2024WDCC大会的影像资料与现场照片的基础上生成视频内容与部分音乐内容,用动态方式总结了2024年的核心成果,并进一步展望2025年大会的主题。作品突出“生态、生产、生活”的整体关联,强调人与自然互协的生态设计理念,为大会开场营造了良好的主题氛围。

意大利馆展陈设计:工业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李云鹏副教授、朱明洁博士协助意大利馆展陈设计。本馆以独特的“意大利方式”呈现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展出产品与战略案例,全面展示意大利如何将设计、工业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展览甄选自意大利30多个卓越代表品牌,包括: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AquafilBraccoCarel、德龙(De'Longhi)、杜卡迪(Ducati)、费列罗(Ferrero)、FMMG等。

主场馆装置设计:引领产业拆解回收再生产

任钟鸣博士和孙巍老师及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主场馆装置设计“又生”。此作品用拆解展示的方式,给予校园内待报废和被遗弃的工业制品又一次生命。作品希望引发人们对生态、生产、生活和设计的再思考。快速工业化加快了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加剧了废弃带来的生态压力,同时也可能促使人们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变得难以满足。“修修还能用”是否已被摒弃?企业的经济可持续是否要依靠计划性报废?生态设计或许是最好的解答,引领产业拆解回收再生产,消费者形成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设计如春风,春风吹又生。”

灯光交互装置:工程与设计的跨界融合

陈俊恺副教授负责主会场灯光交互装置。在动态装置项目的研究与制作过程中,声音软体的控制触发、LED屏幕阵列的编排、机械部件的装配测试和电控系统的设计编程,其难点在于工程与设计的跨界融合,并符合开幕式表演的实时触发与交互。其整体创意亮点是将工程技术变迁为诗意的画笔,将(点、线、面)的几何图形的变化应用于灯光语言之中,将算法化身为舞蹈,在空间中穿梭,并与音画同步。在机器人的挥舞下,交相辉映。

巡馆SHOW:设计跨界成为表演叙事的线索

杜丽瑛、周晓鸣、姚佳慧等老师带领10名学生参加巡馆SHOW。团队通过“主题解构—肢体叙事”二阶策划,既打破了传统时装秀“静态展示”模式,以表演专业的“情景构建”能力为抓手,让设计跨界成为表演叙事的线索;又突破了传统台步训练,融入戏剧形体训练,避免单一T台走秀模式,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设计理念的双向赋能。

WDCC创意集市音乐嘉年华:感受音乐与设计共生共融的魅力

英沐实业集团董事长、我校2015届校友臧伟,其所在的英沐实业集团与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创意集市深度共建,独家呈现WDCC创意集市英沐音乐嘉年华,为大会打造的沉浸式音乐现场,让观众在智能科技与自然生态交织的场景中,感受音乐与设计共生共融的无限魅力。

据了解,今年的大会将通过“12255+X”的内容架构呈现,即1场开幕式、2大展览布局(主场与海外)、2场主题论坛(国际设计百人论坛、全球“创意城市”设计论坛)、5大设计领域专题论坛、5大产业生态专场、X场全城和海外联动活动等,集结重磅嘉宾、领军品牌及新锐设计力量,打造生态设计风向标、时尚生活新范式、产业创新策源地,与全球“创意城市”共谋发展。(宣文)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