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报

学校校报

2025年5月20日总第1090期

时间:2025-05-21浏览:10来源:新闻网作者:摄影:

5月20日.pdf

第一版

我校终身教授朱高峰院士个人传记《朱高峰传》出版发行

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终身教授、校长特别顾问、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朱高峰院士的个人传记《朱高峰传》在京举行新书首发仪式。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该书记录了朱院士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杰出成就,彰显了其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了工程报国、无私奉献的光辉典范。

512日,朱高峰院士来到母校上海南洋中学,出席“南洋中学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回母校暨第103期院士专家讲坛”活动,并向师生代表赠书。活动中,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迪同志宣读了校领导祝贺《朱高峰传》付梓出版的贺信,并向朱院士转达了全校师生的崇高敬意。

杏坛深耕终不悔,兰蕙满园始见春。朱高峰院士作为我国通信领域的奠基人,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谱写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朱院士长期致力于工程教育改革,注重青年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在我校主导开展《工程学导论》课程试点工作,并以耄耋之年亲身为本科生讲授系列第一课,在学校及社会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创新战略研究院(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朱院士的学术积淀,持续深化工程教育研究,不断助力学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地方高校高水平智库平台。期望广大学子能够继承和发扬朱院士敢为人先、工程报国的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高地

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51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揭牌成立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召开产业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副校长夏春明,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新材料处、新材料行业协会负责人,宏茂微电子、环旭电子、上海凯虹科技等十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出席活动。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活动由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主持。

多方协同共建  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

娄永琪与参会企业领导就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深入交换意见,并为产业学院理事长、副理事长颁发聘任证书。夏春明为产业学院理事颁发聘书,他表示未来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一是要聚焦产业急需,服务集成电路发展大局;二是要注重实效,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三是要创新机制,构建“行业-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模式。学校将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推动产教融合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郭奕武理事长宣布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并为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理事会领导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为产业学院揭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破解工程教育难题

李军详细介绍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该方案以“2+0.5+0.5+1四阶递进”式产教融合育人体系为核心,构建“基础筑基→产线淬炼→驻企实战→能力进阶”的全链条培养路径。通过建立产业需求动态响应机制,有效破解传统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难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创新范式。

行业专家共话发展  产教融合正当其时

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郭奕武秘书长强调:“在集成电路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上海市经信委新材料处马璐瑶指出:“上海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重镇,先进封装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产业学院的成立搭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永朝、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瞿文元等5位企业领导分享行业前沿动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自2006年开设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以来,始终坚持“随产而动”的办学理念。作为上海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此次成立的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将依托学校在集成电路领域近二十年的办学积淀,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材料)

 

202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运动会举行

514日上午,以“耀青春、启新程”为主题的202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运动会在松江校区西田径场隆重开幕。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夏春明,校领导史健勇,松江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门领导,以及学校机关部处、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徐阳主持。

孟星宣布202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运动会开幕,夏春明致开幕辞,史健勇为传统舞龙表演《中国龙》点睛。

伴着激昂的音乐,迈着矫健的步伐,各二级学院师生运动员代表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在国旗、校旗、鲜花等方阵之后依次入场。

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国旗走向升旗台,现场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管理学院余俊辉同学和体育教学部聂焱鑫老师分别代表全体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

开幕式体育节目展演环节精彩纷呈:传统舞龙表演《中国龙》以点睛仪式点燃全场热情。400名排舞专项班的女生用活力四射的排舞《来吧,冠军!》演绎着运动场上独有的中国风采。教职工八段锦展演的招式里,藏着教案批注的韧劲与三尺讲台的气度。大型团体操《我们创造》,让四十六载的“程园精神”在幻化的光谱中完美呈现。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参赛师生运动员在46个田径和群体项目上展开激烈、精彩的角逐。

本届运动会恰逢学校获批博士点的新起点,体育教学部将以体育精神为纽带,激励师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为建设一流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凝聚奋进力量。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同频共振二十载

作为全国首个培养城市轨道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学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迎来建院20周年,并将通过高质量发展大会、访谈、论坛以及学科成果展示等形式回首20年发展历程,励精图治,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20年来,学院秉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扎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沃土,以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了涵盖轨道车辆、通信信号、运营管理、铁道工程的学科体系,逐渐成长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摇篮、行业服务平台与技术创新高地。学院以培养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为使命,打造校企协同的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为全国输送7000多名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

学院以产教融合为内核,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协同”的特色育人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轨道交通产业精准对接,获批了“首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纳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院”。学院建成“产业需求驱动、认证标准引领”的特色育人模式,打造高水平轨道交通专业集群。交通运输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铁道工程获评上海市一流专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铁道工程通过ASIIN国际专业认证,实现认证全覆盖。

学院建成了一支兼具学术造诣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教学——科研——产业”闭环。依托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建设行业创新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聚力破解行业共性难题;以“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为牵引,深化智能运维、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研究,赋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依托上海市交通建设行业创新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势能驱动行业技术跃升,成为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轨道)

 

二版

【学习教育】学校纪检监察巡察干部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求,进一步扎实开展“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513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孟星带领纪委办、巡察办干部赴中国三峡集团上海分公司(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纪委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中国三峡集团上海分公司(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清峰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纪检制度层面的探索,双方聚焦政治监督、重点领域监督、专项监督、巡察监督、同级监督和廉洁文化建设开展深入交流,校纪委办、巡察办干部深入学习中国三峡集团上海分公司(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纪委纪检巡察工作“打基础、建体系、促发展”的特色做法以及开展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的先进经验。

赴企业纪委开展调研,拓宽了学校纪检监察、巡察工作思路和视野,对提升我校纪检监察工作和巡察工作水平具有积极意义。(魏晓静)

 

我校出席2025年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并作主论坛报告

515-1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人工智能驱动工程教育变革与粤港澳工程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在深圳举行。我校夏春明副校长受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专微融合校企共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主论坛报告。学校教务处、创新战略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相关负责人和成员参加会议。

夏春明从学校产学合作发展历程出发,介绍了我校通过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微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产教融合教材、企业专家进课堂等十方面的产教融合系列改革,实现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他指出,作为上海市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之一,针对人才培养“速度、准度、广度”脱节问题,学校通过创新“专微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混合型专项班”培养机制等方式,与行业企业全力打造了“校企协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贡献“上工程方案”。

本次年会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工程教育领域的社会影响力。与会成员还深度参与了“一流本科建设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科教产协同育人案例分享”“科教战略与工程教育博士生发展”等专题论坛,与全国高校专家学者展开多维学术对话,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务)

 

学校与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举行合作会谈暨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

多层次交流创新性合作

515日,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助理副校长Cory Searcy一行访问我校。副校长夏春明在行政楼204会议室接待了来访嘉宾。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谈。

夏春明对代表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高校的合作由来已久,我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就借鉴了加拿大伙伴高校,并在本土化实践中逐步发展为契合中国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夏春明特别赞赏多伦多都会大学在城市校园、产业集群、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希望两校以此次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契机,开展从师生交流到联合科研与成果转化的全面合作。

Cory Searcy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高度认同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成就。他表示,多伦多都会大学与我校有着相似的办学理念与学科设置,其校园环境与培养质量长期受到国际学生的认可,他期待双方通过深化多层次交流合作,共同搭建基于实践学习与技术转化的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

会上,夏春明与Cory Searcy签署了两校《谅解备忘录》,此备忘录的签署将为双方在人才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Cory Searcy一行参观了我校相关实验室,深入了解我校教学和科研情况。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校合作将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并为我校的国际化发展开拓新的局面。(何冰轮)

 

松江区来校调研: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需求

514日,松江区副区长王晔一行来校调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松江区科委、区经委、区投促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松江区相关街镇副镇长和区域内企业代表一同参加调研。副校长许开宇出席座谈会,科研处相关负责人、相关学院负责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代表参加座谈会。

许开宇代表学校对王晔一行来校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与松江区的合作,希望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聚焦松江“2+7”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需求,整合学校资源优势,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为G60松江大学科创源建设贡献更多的上工程力量。

王晔表示,面向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现实需求,结合松江产业发展布局,松江区将进一步做好区域内资源梳理匹配,促进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助力松江区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座谈会上,各项目团队代表依次介绍了各自项目的核心技术成果、计划对接机制以及实际合作需求等关键信息。松江区相关街镇的副镇长与区内企业代表进行现场对接,洽谈深层次合作意向,为后续项目合作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王嘉诚)

 

第三版

访企拓岗共绘校企产学合作新蓝图

编者按为促进充分就业,近日,各学院纷纷开展访企拓岗活动,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并根据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精准调整教学方向与内容,从而更高效地培养出契合企业期待的专业人才,为学生开拓更多优质实习与就业机会。此次活动,搭建了校企供需桥梁,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人才与市场精准匹配,双方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机汽学院与安宇峰实业:

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为进一步推进产教协同,以扎实调研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513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一行赴上海安宇峰实业有限公司调研交流,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举行汽车开闭件研究中心、合作基地揭牌仪式。

会上,副校长夏春明指出,国家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产学研合作是打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桥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他希望以此次合作签约仪式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成效。

机汽学院院长方宇、副院长刘新田代表学院与上海安宇峰实业有限公司签署产学合作协议,并共同为研究中心及基地揭牌。与会人员参观了企业相关实验室及产品生产线。

学院将以此次签约、揭牌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对接区域企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校企的基础性优势,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机械)

电气学院走访友达光电:

促进技术共享产业升级

514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联合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前往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交流调研。三方围绕数据科学、智能制造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友达数位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陈佳颖介绍了友达数位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最新成果。企业表示,期待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技术共享与产业升级。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学团队负责人万卫兵教授,介绍了学院在数据科学教育、科研创新及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优势,强调校企合作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数据科学先锋党支部书记廖薇副教授、党支部副书记陈姗姗副教授、苏前敏副教授及罗光圣博士分别就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红兵和产学研合作经理柏尤佳分享了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并表示希望与高校、行业龙头企业携手,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

此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三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共识,为后续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各方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共同探索智能制造与数据科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电气)

化工学院与威正测试开展交流:

推动环境监测领域人才培养

513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应邀赴合作单位上海威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由环境工程专业教工党支部牵头组织。

威正检测是我校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参与环境工程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教师们实地走访公司实验室,看望正在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详细了解学生在企业端的培养情况。双方围绕智慧化无人实验室建设、分析检测技术难点、校企课程衔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特别就实验室安全、大型仪器管理与操作培训等方面交换经验。座谈会上,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将保持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推动环境监测领域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参与本次交流活动的党员教师均有着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承担学院实验室相关工作。此次党支部牵头的校企交流活动,既是党建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也彰显了环境工程系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顾敦罡)

艺术学院与九龙厨具洽谈:

推进专微结合

514日,浙江九龙厨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洲一行访问艺术设计学院,洽谈毕业生就业和产学合作等工作。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李云先,党委副书记、院长高瞩,党委副书记刘江,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许桂苹,就业辅导员刘巍参加交流。

李云先对九龙厨具集团有限公司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希望与九龙厨具集团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推进人才招聘和就教衔接、专微结合的产学合作。高瞩具体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他表示,学院拥有全国首个商厨专业——工业设计系商厨方向,期待校企双方能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沈洲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希望能与学院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会前,院企一行参观了院史陈列展、商厨消费品研究工作室等。(艺术)

航空学院走访电器科学研究所:

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515日,航空运输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开展访企拓岗调研活动。

学院一行参观了机器人研发、标准、检测认证实验室,对机器人平台推动上海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了解。双方围绕在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机器人工程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深化产教融合展开深入交流。

此次访企拓岗活动不仅为校企合作注入新动能,也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标志着学院在产教融合、服务产业需求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徐一情)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三新学校松江东部分校:

共建就业实习基地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5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旖旎、院长严运楼率队赴三新学校松江东部分校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三新学校松江东部分校校长姚玉芳热情接待了学院一行。

姚玉芳详细介绍了三新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成果和岗位招聘等相关内容,她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习生的工作能力,欢迎更多的学生到校进行实习锻炼,愿意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共同探索新的协同育人模式。

董旖旎从全校整体情况出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定位和近两年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严运楼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情况、综合实习和学科特点。

双方围绕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并达成多项共识。

此次访企拓岗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开展与松江区大中小学的沟通与交流,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学院就业工作精准赋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章莹莹)

 

第四版

破浪有时沐光前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二十载高光时刻

编者按奋进二十载,薪火铸辉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成立至今,服务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战略需求,助力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逐渐成长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摇篮、行业服务平台与技术创新高地。学院以培养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为使命,打造校企协同的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为全国输送7000多名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这是几代轨道人辛勤汗水的结晶,这是全体师生砥砺前行的硕果,峥嵘二十载,让我们重温学院发展历史的那些高光时刻。

全国首家:专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学院

2005122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双方联合组建国内首个专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学院,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杨雄出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成立典礼并揭牌。同年秋季,学院首次招生362人。

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

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次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入选第二批试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

2009年,“交通运输”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此专业密切结合轨道交通网络化智慧运营发展的需求,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师培养标准,建立“3+1”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行业高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多职能复合型”专业人才。“交通运输”同时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

20123月,学校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并挂牌。2024年获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星级)。

全国首条大学生自管线:上海地铁9号线

201112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全国首条大学生自管线——上海地铁9号线。通过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和运营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持续至今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建基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也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窗口。学院的“蓝精灵”地铁志愿服务队还荣获了“上海市地铁志愿者优秀团队”“上海市地铁志愿者服务先进基地”“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

2019年,教工第一党支部获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建设。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获“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市级党建项目、成果6项,获上海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市教卫工作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教工第四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项目,学院教师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国家级、市级荣誉16项。

上海首批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2021年,学院获批首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该学院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共管,校企双方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面向轨道交通超大规模网络的智慧运维现代产业需求,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力争经过5年建设,实现信息、人才、技术与资源校企共享机制,构建轨道交通“新工科”载体、国家级一流专业新平台,形成学科链、专业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轨道交通运维人才培养新高地。

上海首轮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学院

今年,上海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院成为学校的试点单位之一,并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方案》,面对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低碳的转型需求,学院以交通运输专业为试点,创新构建了“1+1+1.5+0.5”工学交替、专微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主专业+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一岗多能、一人多技”的复合型人才。

科研经费过亿元

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上海市特色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产学研重大项目等近300项,科研总经费超亿元。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工业博览会二等奖等荣誉。

专任教师博士率占比逾80%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自建院以来,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形成了以“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多元结构为核心,以“校企联动、双师共育”为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截至2024年底,学院教职工总数达10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6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0%,学院共拥有11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高层次人才比例持续攀升。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建立了教师定期赴地铁公司挂职锻炼的“双师型”培养机制,形成了一支以王安斌教授、圣小珍教授领衔,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全部专业通过国内或国际专业认证

学院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01911月,交通运输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0217月,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一次性通过德国ASIIN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成为全校首个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20223月,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通过国际ASIIN专业认证。202210月,铁道工程专业通过国际ASIIN专业认证。这些认证成果不仅提升了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上海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