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合作协同发展
学校与静安区人民政府携手打造“三协同2.0版”
10月11日上午,学校与静安区人民政府在区府大楼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是学校落实“重服务强贡献”,打造“三协同2.0版”的重要举措,对我校加快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校党委书记李江,校长娄永琪,党委常委、副校长夏春明、许开宇;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磊,区委常委、副区长梅广清,副区长胡勇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静安区副区长胡勇主持。
李江在讲话中回顾了学校40多年来坚持产教融合、服务产业需求的办学传统,并向静安区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近年来坚持一融双高,在党建工作、综合实力、服务上海战略、人才队伍、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成就。面向未来合作,李江提出三点愿景: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聚力谋划双方合作美好蓝图,充分利用区校资源,转化为双方发展胜势;二是抢抓发展机遇,着力细化区校合作的战略举措,发挥静安国际化优势与学校工程+管理+设计交叉创新特色,共同建设好新时尚学院(暂定名)等重点项目;三是深化合作内涵,合力打造区校合作的协同范式,通过干部互派、人才共育等机制创新,将合作施工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景画。
娄永琪在介绍区校共建愿景时指出:双方将通过城校合作范式创新,充分利用静安区国际化、高端化的资源禀赋,发挥上工程“工程+管理+设计”黄金三旋翼驱动交叉创新优势,联合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引领、城校协同”的国际时尚文化与产业策源引擎。双方将通过“顶尖时尚资源+前沿科技艺术+工程管理转化”三位一体融合创新,链接世界一流时尚、文化、科技、生态与设计资源,共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新型平台学院——“新时尚学院(暂定名)”、新时尚众创中心、以及苏河湾潮流街区,进而联动南京西路商圈,构建世界顶级的时尚文化潮流生态圈,打造上海时尚文化新名片。
钟晓咏代表静安区委、区政府对协议的签约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牵头单位,优势专业与静安产业契合度高,对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静安作为上海标志性地区,正锚定数据智能、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双方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合作前景令人期待。为推动合作走深走实,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聚焦时尚消费,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时尚消费标杆;二是聚焦文化创意,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是聚焦融合创新,坚持时尚消费、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更好赋能时尚产业发展。
翟磊在致辞时指出,静安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着高度的战略契合、坚实的协作基础,希望区校双方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聚焦协议确定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不断推动区校协同创新,共同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静安将主动加强工作对接,竭诚做好服务保障,为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创造有利条件,更好推动实现价值共生、战略共进、发展共赢。
会上,在双方主要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夏春明与梅广清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静安区相关委办局、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未来,上工程将通过与静安区的深化合作,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可持续时尚“原型创新”与创新应用成果孵化,培育融通时尚创意、技术创新与文创管理多元人才,实现顶尖时尚资源、前沿科技艺术、工程与品牌管理转化的有机融合,共创“城校协同、价值共生”区校协同创新联合体的世界标杆。(外联)
“铭记历史奋进未来——国家安全思政大课堂”主题活动在我校启幕
10月13日下午,“铭记历史奋进未来——国家安全思政大课堂(松江大学城区域)”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现代交通工程中心一楼大厅举行。本次活动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及相关部门主办,松江区委支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联合承办,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共同参与。
市教卫工作党委一级巡视员郑锦,松江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时建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以及来自松江大学城多所高校的领导代表出席活动。市委办公厅、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相关单位职能处室负责人,各高校宣传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娄永琪在致辞中指出,学校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创新推行“工程+管理+设计”三旋翼人才培养模式,三者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更在复杂环境中为其识别风险、守护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一目标,学校以“快变量、中变量、长变量”协同推进思路,系统推动学科融合、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创新,通过抓项目、建机制、塑文化,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生态,将安全教育深度融入学习与生活全过程。他表示,本次“铭记历史奋进未来——国家安全思政大课堂(松江大学城区域)”主题活动是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教育探索,它将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多样形式唤醒青年信念,是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的创新实践。
活动现场,主办方对“铭记历史奋进未来——国家安全思政大课堂(松江大学城区域)”主题活动方案进行全面宣介。本次主题活动时间为10月13日至31日,聚焦“铭记历史奋进未来”主题,推出一场主题歌会、一次观展学习、一堂专题讲座、一场实践活动、一场红色观影、一次研讨交流“六个一”系列活动,覆盖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推动国家安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在全场嘉宾共同见证下,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领导一起启动2025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红色行走主题实践活动。
仪式后,与会人员集体参观“岂曰无名山河为证——党的隐蔽战线主题展”,深入了解无名英雄的感人事迹,并观看红色主题歌会。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洗礼。学校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子的精神血脉,激励广大青年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宣传)
第二版
培养面向数智时代的工程师: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边会成功举办
10月14日,作为“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重要议程,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培养面向数智时代的工程师”边会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在中国工程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由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我校创新战略研究院等共同承办。
主旨报告环节由5位来自国内外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权威专家带来深度洞见。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探讨教育与产业适配发展的核心逻辑及其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他强调,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教育产业需优化资源分配与结构适配,以高效培育符合技术变革需求的工程师。
此外,浙江大学叶民教授作《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报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Joseph Press教授作《Agentic MBSE 2035:A Declaration for Educating Engineers for a Green Future》报告;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Patrick Mueller副总裁作《Education of Engineers in the Digital Era》报告;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张光新教授作《浙江大学卓工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迪主持。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等围绕“如何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化浪潮中,改革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具备数字素养、跨界能力和工程师精神的未来工程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和工程科技企业等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并赴浙江大学宁波国际科创中心、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等单位调研。活动深化了对数智时代工程师培养的共识,为全球工程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创新)
千年丝路——中国传统旗袍遇见艾德莱斯新品首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7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生团队远赴新疆,在第六届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暨泽普第十六届金湖杨旅游文化季期间,成功举办了“千年丝路——中国传统旗袍遇见艾德莱斯”新品首发活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上海援疆分指副总指挥王陈,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挥长于翔,泽普县委副书记、县长阿迪力江·依米提,泽普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古丽扎尔·艾散,泽普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侯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党委统战部部长高锡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继教产业联合党总支书记、资产经营公司执行董事、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袁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旖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虞蓉,塔西南石油勘探开发公司、自治区、地区和兵团驻村工作队及援疆代表出席活动。
本次海派旗袍&艾德莱丝绸活动由泽普县人民政府、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泽普分指挥部、中共泽普县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承办。海派旗袍创新设计大赛暨艾德莱丝绸新中装设计大赛40组100件设计作品进行了展演。
上工程科技园以“非遗为媒·时尚赋能·产业兴疆”为主题,组织“海派旗袍&艾德莱丝绸”沪喀非遗文化传承活动,通过举办旗袍秀、时尚旅游节等活动,旨在推动沪喀两地非遗文化互鉴融合,打造“海派旗袍&艾德莱丝绸”的时尚IP;搭建东西部产业合作桥梁,促进艾德莱丝绸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助力泽普文旅产业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对接,推进乡村振兴,为两地时尚产业注入新活力,促进两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这场跨越5000公里的文化邂逅,不仅让千年丝路的文明印记在胡杨林里绽放光彩,更以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挺立的胡杨与灵动的旗袍,在泽普这片广袤大地上共生共美,书写着团结奋进的新篇章。(科技园)
设计竞艳非遗新生:第三届海派旗袍创新设计大赛暨新中装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近日,由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承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服装行业协会支持的艾德莱斯非遗新品发布暨第三届海派旗袍创新设计大赛暨新中装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时装周圆满落幕。
模特们身着融合西域风情与海派剪裁的服饰款款走来,T台上流动的不仅是斑斓的色彩,更是千年非遗与现代科技的对话,还是古老丝绸之路文明与现代工业技术碰撞出的火花。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行业专家及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惊艳碰撞。
会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东方国际集团党委副书记薛继凤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颁奖;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会长沈慧琴、东方国际集团纪委书记郑忠钦为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颁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许开宇、东方国际集团工会主席黄勤为大赛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第三届海派旗袍创新设计大赛暨艾德莱斯新中装设计大赛以“全球邀约・场景新生”为核心,延续“生活旗袍、职业旗袍、礼服旗袍”三大创作维度。青年设计师以创意使非遗服饰从“仪式标签”,成为日常穿搭的文化表达。艾德莱斯非遗新品发布环节以“丝路活化石的当代重生”为主题,纺研院及丝绸集团发言人在发布中表示:“艾德莱斯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是沪喀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我们通过工艺改良与设计创新,让这一‘21 世纪最后的手工业’真正走进现代生活。”
学校承办此次活动,以传承南疆特色丝绸艾德莱斯为目标,通过对艾德莱斯传统技艺的整理、挖掘,在保持艾德莱斯核心工艺经线印花基础上,引入数码科技和后整理环保技术,对传统工艺从图案和原料上加以弘扬和创新。大学科技园通过非遗展示、设计竞技与产业对接的多元平台搭建,不仅彰显了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更构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的对话桥梁,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园)
“社会保障前沿问题”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10月18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社会保障前沿问题”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为“智慧赋能与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发展”。
校长娄永琪教授进行视频致辞,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建产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的新时期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肯定了我校社会保障学科多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领导史健勇教授主持。
为培养养老服务管理应用创新型人才,管理学院依托学校“工程+管理+设计”三旋翼的优势,整合产学研资源,成立了数智康养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涵盖多领域。论坛上进行了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项目签约、捐赠和中美创客大赛承办等仪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教授,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领导史健勇教授受邀作主旨报告。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张健明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教授主持圆桌论坛,行业专家热议养老与数字领域话题。
论坛设置四大专题分论坛和研究生论坛。来自多所高校和机构的学者专家解读了养老、医疗保障等主题。研究生分论坛中,青年学生分享了研究成果。本次论坛共收到全国40多所高校近150篇论文,共60篇论文获奖。
未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将积极融合大数据、AI,深耕智慧养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通过社保前沿问题高峰论坛,促进全球协作,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管理)
第三版
企业家进课堂:产教融合新范式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风险识别的策略与技巧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搭建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10月13日下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邀请校友、上海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立峰走进《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堂,为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干货满满的实战教学课。
刘立峰结合自己近20年来在项目成本控制、风险评估、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以行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立足自身主导的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成本控制对于项目成功的重要性。并针对项目风险管理这一关键环节,分享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战技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在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纷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向专家提问。
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与行业内优秀企业的合作,常态化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将行业前沿动态、企业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机汽)
《环境规划与管理》:解析碳核算的核心理念
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双碳”战略,10月16日,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特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胡静走进《环境规划与管理》课堂,为202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带来“企业碳排放核算实务”专题教学。
胡静从方法学角度切入,系统对比了GHG Protocol与ISO 14064两大国际碳核算框架的异同,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标准体系的整体认知。她结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新电池法》等国际规则,深入剖析了碳核算如何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指出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碳排放数据精细化的现实挑战。以上海碳市场MRV方法学为例,她进一步阐释了国内政策对核算实务提出的新导向。在案例教学环节,胡主任以苹果公司的减排实践为例,生动阐释了“核算为减排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具体数据展现技术创新如何实现业务增长与碳排放下降的双重目标。课程尾声,胡主任勉励同学们把握“双碳”战略机遇,将专业知识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关注国际前沿,提升实践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本次教学通过行业专家进课堂,强化了产教协同育人实效,拓展了学生视野,为培养适应“双碳”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胡婷莛)
《焊接材料设计及应用》:让焊缝会思考
10月15日下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焊接专家方向红走进《焊接材料设计及应用》课堂,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带来了一场“焊接材料与智能制造升级路径”的公开课。
正泰电气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气与能效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电力装备制造领域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方向红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及项目管理专业人员PMP双证,20余年来先后在软控、海尔、正泰等企业从事先进材料设计与智能制造工作,具备从理论到管理、从技术到创新的全链条工程实践经验。
方向红以“连接艺术”破题:焊接材料不仅是金属“粘合剂”,更是电网安全的“隐形保险丝”。用变压器箱壁多枪同步焊、铝合金筒体纵缝零缺陷焊、不锈钢激光深熔焊等正泰最新案例,拆解接头设计-焊材匹配-工艺评价-数字孪生的闭环逻辑,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条焊缝背后的数据流与知识流。互动环节,方向红呼吁同学们用PBL把STEM、AI大模型与人文社科缝合,“让焊缝会思考,让专业有温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持续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导入真实产线课题,打造“学科交叉——项目驱动——能力集成”的新工科生态,为行业更多输出“懂材料、通智能、善管理”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张天理)
《产品开发与设计》:准确把握结构的基础
10月16日下午,上海奔腾电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腾电工”)新项目总监任强军走进《产品开发与设计》课堂为2022级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授课。
任强军对学生以提案方式汇报的设计方案从创新思维、结构、脱模、配色、电路、工艺等方面进行指导点评,肯定了学生们的建模渲染效果,并赞扬了学生们对结构、工艺、尺寸的基本理解与应用,鼓励学生们要大胆创新,深入了解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在准确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作为中国个人护理产品行业的领跑者,奔腾电工与艺术设计学院自2015年开始,在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导师、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紧密合作。近年来,校企双方多年来积极推动产学研建设,学院与奔腾电工联合创建了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性强的工业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
此次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探索培养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设计领军人才的践行,与企业共创更多元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为中国设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未来,学院将持续抢抓“三旋翼”黄金发展机遇,为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贡献设计智慧和力量。(艺术)
《航空医学心理学》:看见关系中的自己
10月16日,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特邀上海心彧心理工作室创始人、职业心理咨询师宋俊,为2025级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带来了一场以“关注人际沟通模式,看见关系中的自己”为主题的课堂讲座。此次活动由宋俊与课程负责人陈鑫共同主讲,旨在通过心理学知识助力学生提升沟通技巧。
课堂上,宋俊老师从体验入手,结合潜意识图卡引导同学们表达自己对“关系”的认知及潜意识表达,通过互动活动让大家意识到:我们对关系的潜在认知,深刻影响着在各类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与反应方式。结合“人际冰山模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四种常见人际沟通姿态,学习如何识别不同沟通模式,并从中寻找适合自身关系的表达方式。整堂课内容层层递进,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此次活动,为飞行技术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心理体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通过沉浸式学习,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洞察了自身的人际沟通模式,并掌握了关键的沟通调节技巧。(陈鑫)
第四版
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我校5个学科上榜!
10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设计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学科上榜。其中,设计学在中年领军专家指标上实现零的突破,排名首次跻身榜单前20%;机械工程学科点层次从“硕士点”升级为“博士点”;工商管理学在重大重点项目、一般青年项目、国际重要期刊论文方面均呈上升趋势;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保持稳定。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覆盖98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指标体系涵盖人才培养、平台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高端人才5大类19项指标,含200多项观测变量,今年新增教学平台基地(含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部委科研创新平台指标。
设计学:艺工并举,产教融合
设计学聚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强化特色发展优势。坚持“艺工并举,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强化“扎根产业”的办学特点,围绕“载运工具及其数字座舱设计”和“环G60城乡创新及可持续设计”两大学科特色方向,发挥“设计工程化”的人才培养特长,打造学校的国际化特色“名片”。设计学学科深耕“三舱”领域,构建以环G60城乡创新及可持续设计研究为主体,以造物设计与数字化呈现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设计学Ⅳ类高峰学科上工程建设群,不断完善“一流设计学、卓越工业设计、精品美术学、特色交叉”高标准学科布局,切实将学科特色优势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
机械工程:服务战略需求,聚焦智能制造
机械工程学科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轨道车辆、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领域,经过40多年的发展积淀,建立了机械振动噪声与控制、特种数控装备与精密制造、特种机器人技术及系统、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能源装备与过程控制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以力学学科为基础、机械工程学科为骨干、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支撑的学科发展体系。目前,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自主设置1个学科方向:能源装备与过程控制。本学科依托工业办学,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拥有上海市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评价与控制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特种数控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拥有机器人研究所、先进车辆动力系统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机构以及16个科研团队,建有智能协作机器人实验室、车辆NVH测控技术试验室、机器构件可靠性测试分析实验室、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实验室等20余个学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
工商管理学:商工融合,数智赋能
工商管理学科以“商工融合,数智赋能”为特色,强化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管理学科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工商管理学科下设四个学科方向: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科方向聚焦于产业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管理等领域;旅游管理学科聚焦于全球邮轮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内邮轮产业链发展要素研究等领域;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聚焦于社会保障基金运营量化分析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支持、现代大都市一体化交通运营管理支持等领域;会计学学科聚焦于资本货币理论、资本流动与风险控制、金融创新等领域。
统计学:强化科研反哺,培养创新能力
统计学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应用统计、金融统计和数理统计三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科方向和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一个自设二级学科方向。通过顶层设计,学科建设从影响统计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实践训练、创新活动、科研反哺、创新文化与思政融入等入手,将统计学基础理论、创新实践和创新思维及人文素养三者融合起来贯穿于统计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设计并实施了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建立面向统计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交叉优秀教学团队(顶层设计,保障实施)→构建科学的面向统计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总体构架,创新融合)→构建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统一的培养框架(全程育人,创新实践)→构建创新文化与科研反哺的互融互通体系(文化引领,创新研究)→提高创新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效果导向,服务贡献)。这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统计学专业创新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团队、创新课程、课外活动、科学研究”的“四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引领,学科筑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沿热点问题,着力探索工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特色路径,推进工程管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交叉结合,体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的文理交融的“新文科”特色,凝练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探索创建“党建引领+学科筑基+能力提升+素养拓展”四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