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服务、强贡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携手松江区共绘产学研深度融合“施工图”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进一步战略部署刚刚落地,一场以“重服务、强贡献”为主题的区、校党建联合行动已悄然开始。

11月14日,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办的党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松江区各产业集群党组织、企业代表以及江浙沪高校共30余家单位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党建工作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最佳施工图”。

以党建为核,锚定校地融合航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在致辞中指出,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党委聚焦“重服务、强贡献”,以“工程-管理-设计”“三旋翼”整合创新为策略,精准对接松江各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党建共建、人才共育、创新共进、发展共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党建共建是激活区域创新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学校长期以来为松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与智力赋能。在活动现场,松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局局长吕颖群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张宇清以及2025年学校派遣至松江区跟班学习的赋能专员代表,共同以拼图的形式绘制松江区产业集群蓝图,生动展现了校地双方 “目标同向、责任同担、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的合作初心,也勾勒出松江产业集群与高校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以高质量发展为靶,碰撞思想创新火花

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正携手松江区奋力书写“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命题的时代答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熊伟在报告中介绍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聚焦‘松江南站枢纽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请进来、走出去、驻进去,开展企业家进课堂、开办‘产业急需专项班’,与上海凯虹电子、美维等企业通过“驻企培养”提升集成电路专业学生实操技能……”

基于应用创新型高校党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也得到一些经验启示。学校科研处处长郑树彬介绍了如何打好组合拳为科研活力“松绑”、打通“科技到产业最后一公里”的举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从紧缺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入手,介绍了如何把产教融合做实、做广、做好。

松江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作党委书记费薇表示要持续探索“双服双创”,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松江区20个产业集群党组织已覆盖企业1100家”“大学城高校40余个研学团的1000余名高校师生走进各产业集群重点企业100余家”“以产业集群党组织为纽带促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已近 200 个”“近年来累计培育完成科技创新、党建创新深度融合项近2000项、一批‘卡脖子’难题得以攻克”……这是近些年松江区在党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的“答卷”。

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文平、南京工程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寒娜、嘉兴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庄美燕、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发彬等高校和企业专家,也分别从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天印先锋”党建品牌引领、集群发展深化产学研创新合作、党建赋能就业资源精准引流等方面,介绍了党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实践与路径探索。

以实干为基,筑牢产教融合阵地

“机务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检查、每一颗螺丝钉的紧固,都关乎乘客的生命安全与国家航空事业的稳定。”每一次的实验与实践,都为学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学生党员坚定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信念。

在微电子封装产线,材料学子们扎根电路板贴片、引线键合等核心岗位;在高端光刻设备车间,同学们深度参与光刻机组装与系统联调,锤炼工程硬实力。

作为一所厚植工业基因的沪上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上海工业(产业)台柱子为使命,正在开启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新目标。近年来,学校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党建引领贯穿产教融合全链条,用实打实的合作举措破解“学用脱节” 难题。学校先后成立了G60科创走廊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成立“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发起建设“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联盟”,建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了23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立项建设100本产教融合教材、开设了500余门产教融合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建“人工智能”等48个新兴技术微专业。学校获批2个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以实践行动证明“身在松江、服务松江”,近年来学校各二级学院党委已经依托学科优势,与松江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党委、现代装备产业集群党委等近20个产业集群党组织签订党建联建协议、搭建政校企协同平台,建立了紧密联系。如针对产业痛点共建 “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如上海昇视唯盛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汽车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共建“智能焊接联合实验室”,为人工智能企业赋能增效;精准对接校企技术需求与专家资源,组建由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研究生构成的攻关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如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王国中教授团队深入洞泾人工智能核心区;定期梳理产业需求变化,将企业运营标准、服务流程、实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项目,确保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区域发展脉搏,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学习运营管理,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为地铁制作培训微视频,电子封装专业学生在半导体产线上封装中国芯……

以协同为桥,拓宽校地共赢路径

“每天我都在与机械、图纸和工人师傅们打交道,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龙工得到了真正的应用和检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党员钱志豪感叹。

“在字节跳动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互联网技术发展前沿,参与了AI大模型开发。”产教融合的实习经历赋予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党员蒋欢加入人工智能产业的底气。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在新材料国产化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经过“驻企培养”的刘田杰,怀揣着梦想加入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这条应用创新型大学党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而在这次专题研讨会上,校地企三方延续这条育人路径,以党建为纽带,集中释放合作红利,如成立了服务需求对接的“茸程”赋能站,集中举行一批党建签约、企业导师聘任、合作基地揭牌,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带来了80余个就业岗位,让产学研融合的 “拼图”衔接更紧密。

为强化党建赋能需求对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组织部与松江区委社会工作部揭牌成立“茸程”赋能站,选聘赋能专员,进一步在政策衔接、资源链接、技术攻关、人才共育等方面实现等需求的精准匹配与闭环响应。

为强化载体支撑,学校二级党组织与产业集群党组织拓展联建共建,共建22 个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训平台与就业绿色通道。

为强化人才共育,着力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学校特聘任松江区20家企业的29位企业技术骨干、高管、专家为企业导师、硕士生兼职导师,他们将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推动企业实践经验与高校理论教学深度融合。

媒体报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73594925949159049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5658d5138c0a88580000a&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9735949259491590494

发布部门:东方教育时报
发布日期:2025-11-19
相关新闻
Related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