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做好“三协同”办学这篇文章

全国大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第36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大学组亚军……另外每年保持98%以上的就业率、毕业生薪资排名全国高校前五十……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在过去的的十二五期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对于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质量可见一斑。

除了育人成效,学校在协同创新、服务社会方面的战绩也同样不俗。“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成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成为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被列为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事业单位,学校打造出了科研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双轮驱动”体系。

多维度的成果反映出的是学校的综合实力,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学校多年来秉持的“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它犹如一条主藤,统领着学校的方方面面“开花结果”而其落实到实践上的表征便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的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三协同”办学模式。

借着教育综改东风,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三协同”模式在过往的基础上有哪些新意,能够加速学校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步伐,这,值得一探。

应用育人,校企合作是关键

在十二五期间,风声水起的校企合作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获益良多。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院、协同办专业和实践基地以及协同研发创新,这一系列紧密的校企合作每一步都做得实实在在,成效卓显。比如在协同办学院上,学校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置了校企合作的院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实行“企业方院长”制,即请企业推举经营管理或技术专家担任“院长”,实质性参与学院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而将产业需求导向落实在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在学校与企业协同办试点专业上,所有试点专业都落实了“3+1”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和“1.5+1”联合培养研究生方案,所有学生都要参加1年以上的企业培养。十二五期间,学校对实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8个专业率先启动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申请。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实现全部工科专业参加教育部专业认证,并进一步推动了参加美国等国的专业认证。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升级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三协同新机制,以试点专业为示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和鼓励学生多渠道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建立学校和社会培养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将 “卓越计划”由全国试点上升到全国示范的水平。

在协同办工程教育实践基地上则更为鲜明的指向了人才培养,学校的合作对象不但有企业,还有地方政府。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学校与上海长宁区、浙江省宁波市政府、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等签订或续签产学研联盟协议,构筑了多方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和综合工程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可喜的是,目前,已有250余家企业与学校建立了校外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平均每个专业拥有4个左右。

在学校三协同的办学实践中不乏有成功的典型代表,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便是其中之一。单一的灌输式的人才培养已经不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点早已成为校企双方的共识。学院明白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是工程应用型学院发展的方向。11年来,学院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开展了颇具深度的校企合作。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学院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院的专业教学,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常去地铁公司参观实习、开展地铁志愿服务,学院与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国第一条轨道交通“大学生自管线”(9号线),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建基地,学院的学生地铁志愿服务队还荣获了“上海市地铁志愿者优秀团队”、“上海市地铁志愿者服务先进基地”。而地铁公司的有关专家也常到学院为学生作报告,定期召开座谈会,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目的更加明确。学院将学生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就业前半年由地铁公司提供实习基地、设备,让学生在地铁公司运营、维护保障现场经受熏陶和磨练,顶岗实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现代化的操作理念,学生实习结束时已成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熟悉地铁公司工作环境的“准员工”。学院绝大多数毕业生将会前往城市轨道交通相关领域的单位工作,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并成为地铁公司员工中的主力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而地铁公司由于参与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过程,缩短了对员工的考察和培养时间,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以便捷的方式获取了优秀人才。

大量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良性培养模式下脱颖而出。至今学院已为上海和全国的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了2000多名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其中80%进入了轨道交通相关行业的各大企业中。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十三五”新时期,学校对于三协同办学又提出了更为清晰的要求,即2+2+2+X模式。即学校内的每一家二级学院必须有2个支撑性的产业集团与之对接,必须有2个区域性的政府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必须在国际上有两个标杆性的合作学院。所谓X是指成效,即项目、成果、平台及技术必须落地,以上指标都会纳入年度考核。

  

  

  

 

发布部门:上海教育杂志
发布日期:2016-09-18
相关新闻
Related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