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宝山区金仓永华酒店会议室,“第十二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开得热火朝天。此前九届,主题围绕宝山民企如何服务钢铁大企业展开;三年之前,论坛主题中没了钢企,转而探讨如何解决民企发展难题。而这次,论坛主题聚焦“寻找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借外力补科研短板
政策倾斜的背后,是宝山区政府希望有更多民营科创企业能在这里脱颖而出。
事实上,宝山对科创企业并不具备天然吸引力。上海集聚了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与宝山沾边的并不多,区内211以上高等院校也仅有上海大学。
区内没有,就向区外“借”。近年,宝山在弥补科研力量“短板”上动足脑筋。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区内一家高技术民企,它研发制造了我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深海水下连接器,并已投用,打破了外资企业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垄断。但对这样一家“技术为王”的企业来说,如何寻找到合适的高校科研项目并进行产业化对接,曾是这家民企面临的最大难题。
区科委负责人介绍说,宝山区早在2007年就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共同建立了“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宝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后又先后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2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已拥有大批“智库”。2015年8月,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宝山分院成立,这一科研力量未来将辐射区内所有民企。接下来,宝山还将加强与复旦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合作,并推进两个分院在宝山落户。
期待民企茁壮成长
“宝地”资源助涨发展动力,多家科创型民企已在宝山长成“参天大树”。美钻能源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几年,公司与不少高校、研究所都进行了技术对接。比如,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进行的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水下生产系统的测试系统完善”项目已告完成;2015年又与上海交大共同合作了“1500米水下智能井口生产设备技术研究”项目,未来将为我国深远海洋工程提供技术支持。2010年才落户宝山的景峰制药,从年销售规模3.7亿元迅速增至20亿元,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药企如今已经跃升为中国6000家制药企业前120强;在宝山土生土长的钢之杰钢结构建筑公司,从最初搭搭脚手架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内钢结构住宅的标杆企业,并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国家级实验室,专业钢结构住宅维护系统综合测试。
最新一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之所以气氛热烈,因为不少专家争着为宝山民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说的一番话更是让现场民企感同身受:宝山要构建民企向往的“宝地”,必须“建公园”而不是“修公园”,要允许有杂草,要鼓励多竞争;要重在“栽树”,而非“移植”,努力让一批本土民企茁壮成长起来。
原文链接
解放日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2/25/content_175994.htm
转载链接
东方网:
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60225/u1a92311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