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十三五”大讨论:守住环境底线

绿色发展,无疑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接连不断的雾霾,以及日趋严峻的水环境、土壤污染等城市生态问题,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每个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应该怎样积极作为?

120日,解放日报又迎来一批大咖: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伟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院长王岩松。这三位,均是深耕环境空气质量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齐聚一堂,从火力发电减排、机动车尾气控制、上海PM2.5污染源解析等领域,畅谈如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展望上海的绿色未来。

这次活动是上海正在举办的“十三五”系列大讨论中的一场重量级活动。目前正值上海“十三五”规划编制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根据上海“十三五”规划工作总体安排,解放日报在本市“十三五”规划大讨论的总体框架下,开展系列研讨活动。这场研讨会,已是2016年解放日报高端经济沙龙的第二场活动。

雾霾问题,社会高度关注,大咖们显然有备而来,妙语连珠,引爆了会场的气氛。

“资源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人类如何去利用它。如果我们利用资源的时候,能够用到它的好处,同时把它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就能兼顾经济和环保效益。”冯伟忠表示,火力发电一直被认为是贡献PM2.5的大头,但事实上目前上海煤电的排放标准比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还要严格。他认为,关键在于现在我国发电用煤只占到了耗煤总量的一半。其他的煤炭到哪儿去了?自然是其他工业,甚至是民用的散烧煤炉,这些污染源才是PM2.5的贡献大户。他建议,应当加紧研究如何大规模地把其他的社会用煤,包括工业用煤,转移到电力集中发电,这样的用煤结构,更易于集中治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院长王岩松

“我赞成集中治理,但不是集中治理汽车,监管部门应当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移动源的生产制造和油品质量上。”王岩松说,汽车有一头一尾,“源头”是汽车的生产制造,这一过程会形成污染;“尾巴”是消耗的油品和排出的尾气,油品质量控制不好的话,汽车造得再先进也没用。

PM2.5的治理,真不是靠取缔某一个单一的行业,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伏晴艳坦言,现在就算把上海的机动车全部停掉,也不可能让PM2.5达标。就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只能依靠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每个人尽力做得好一点,我们的污染总量才会有实质性的下降。等到上海年均PM2.5浓度下降到二三十微克/立方米的时候,再去考虑彻底取缔某一个重污染行业,才更有针对性。

这次研讨,在充满历史感的大楼里,一边沐浴着聚光灯,一边面对着摄像机侃侃而谈,嘉宾们大呼新鲜过瘾,更感慨党报发展新媒体战略的快速和高效,纷纷献上了对解放日报转型最美好的祝福。

原文链接:

解放网:http://oicweixin.com/detail/708205







发布部门:解放网
发布日期:2016-01-21
相关新闻
Related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