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位于中国最西部。那里常年阳光强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极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而喀什大学——中国最西部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育当地高知人才的重任。
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名普通的高校数学老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是他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所有。听闻有援疆教师的计划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却依然像二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满身志气立刻自荐入疆。他就是来自基础教学学院的数学老师,李宜阳。
如约而至,入疆进行时
2015年8月的一天,李宜阳如约踏上了喀什这片土地。“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刚到的那天。已是夜晚九点,而夕阳才缓缓落下,我是看着暮色四合,渐渐笼罩大地的。直到十点左右夜幕才完全降临。”习惯待在上海的李宜阳对眼前的景象啧啧称奇,也不掩来此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的教学挺期待的吧。”他这样回忆道。
来疆执教的日子里,李宜阳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数学教师资源相对缺乏。一年半来,他一共讲授过五门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最多的一学期,同时上着三门课,一周的课时甚至达到了18节。与此同时,由于当地的每一课时都是50分钟,两节课连上,就将近两个小时。如此之高的工作强度,让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也有些坚持不住。
“上午连上四节课后一定会趴着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上课。一天工作结束到家,经常累得连话都不想说。”尽管高强的教学工作让他疲惫,却丝毫没有让他产生“打道回府”的想法,“再苦也没有想回环境优渥的上海。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任务总要完成的。”眼里透着坚定的信念,李宜阳如是说。
百家姓名,铭记于心
李宜阳所带的“双语班”(汉语和民族语言)中,学生的汉语基础都相对薄弱,而且由于是少数民族,名字都很长。不懂维吾尔语的李宜阳却硬是在短短一个月里奇迹般的记住了近80余位学生的名字。
他是怎么办到的?难道做老师的记忆力天生强悍?
非也。李宜阳的“秘密武器”是——约饭。每天中午邀请三四位民族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席间聊着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就是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切里,一天记牢三四位同学,一个月后,80多个名字便熟记于心。
“每次交流都很融洽,同学都很高兴跟我一起吃饭,有的同学中午下课后还会主动来邀我一起去食堂。最多的一位同学跟我吃了四次。”讲到这里,李宜阳的非常得意。为了考验我是否牢记了,时常会给我来个小测验——只要路上遇到我,同学们总爱跑过来,拦下我,问:“老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 “古再丽努尔·玉素普。”认真寻思了片刻的李宜阳回答道。“哈,是的,老师你真厉害!”被记住了名字的同学显得很高兴。“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我又回到了大学。这大概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带给我最大的成就了吧。”李宜阳这样回忆道。
积极活跃,生动课堂
在教学中让李宜阳感触最深刻、印象最强烈的是当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民族班学生上课跟汉族班(汉语较好的班级)是不一样的。他们性格更淳朴——如果讲的知识太高深难懂,他们会表示太难了,不想学了。如果讲的通俗易懂,他们会很高兴,非常乐于回答问题。并非常热衷于上黑板做题目。”
每次上黑板做题,都会有很多人举手要上来做;每次提问,只要他们会就会有很多人回答。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与“成熟内敛”的汉族班教学情况完全不同。“我由衷地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学生。看着他们求知欲极强的眼神里,我自然希望他们能多学一些。”李宜阳在课上增加了提问次数,和黑板上做题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大都表示我讲的课他们能听的懂,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尽管学期还没结束,但总有同学会迫切地问我下学期会不会教他们。李宜阳说:“受同学们好评的感觉很荣幸,有很多同学甚至在我的影响下,立志考研,这大概是对我最好的教学评价了吧。”
从上海到喀什,跨过山河万里,经历困苦,不曾放弃。李宜阳站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间与同学们的赤诚相待,共同挥洒汗水。这些难以磨灭的记忆, 定会的在若干年后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