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提供健康辨识报告的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服装智能定制系统、电子垃圾变废为宝……正在举行的工博会上,高校展区看点颇多,吸引了众多的观展人士。?xml:namespace>
■摄影:陈征
中医机器人“望闻问切”
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大医”,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大医”不停地变换着笑脸向参观者问候,而参观者在“大医”胸前的触摸屏幕上进行健康检测和互动问答等操作,操作完成之后便可以得到一份健康辨识报告。“大医”能够根据问询者的健康辨识报告,给予相应的个人保健方案。
项目负责人杨华元教授介绍,“大医”以中医学为主体,融合智能、传感、网络、云计算等技术,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人机互动对用户进行中医健康辨识和健康管理,通过人机对话窗口及多种外置的无线健康辨识仪器进行健康辨识,收集血压、脉诊和舌诊等信息及相关基础健康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给用户提供一份基于中医九种体质的详细健康辨识报告,为用户提供个性的保健方案。此外,“大医”还可为用户提供基于无线蓝牙技术的穴位电刺激等,为用户提供保健服务。
据介绍,科研人员还在研发适用于家庭的小型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精诚”,它不仅具有“大医”的所有健康辨识和管理功能,而且还在养老看护、养生保健、情感关爱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 摄影:陈征
室内定位精度可达1米
无需借助额外的专业设备及耗时的数据采集过程,仅仅通过一部手机及随处可见的地磁信号,即可进行高精度室内定位,且定位精度达1米。这是由同济大学刘儿兀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DWELT(基于动态加权进化的路径追踪技术)。
刘儿兀教授介绍,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物联网应用兴起,作为物联网和位置大数据基础的室内定位技术,渐渐成为刚需,有着日益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型商场超市导购、大型展馆导航和人员引流、地下停车场导航及反向寻车、医院导医、老人儿童防走丢、养老院监护、监狱区域监控……有了高精度的室内定位系统,一切均可轻松实现。
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室内定位系统,由于需额外部署基站和定位网络、需额外配置昂贵的硬件设备等原因,导致这些定位技术无法在室内商业环境中获得大规模推广及应用。
同济研发的这一定位系统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创新地结合地磁、WiFi(可选)、惯性导航等多种信号进行数据融合,能够在无需任何基础设施和基站,以及没有GPS信号、3G/4G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的情况下,仅用普通手机即可实现高精度室内定位,而且其性能指标远超现有定位技术。在2016年微软国际室内定位大赛上,同济技术以1.2米最高定位精度摘得大赛第一名。
刘儿兀教授介绍,研究团队自2013年起自主研发高精度定位技术,最初目的是配合团队研发的300米深穿透设备一道使用,为煤矿塌方之后能够既快速又精确地定位矿井受困人员的位置提供参考。经过多次的改进和优化,该系统除用于矿井巷道人员的定位之外,其更大的应用空间是“商场导购、室内人员或物体的定位和导航、地下停车场车辆定位和导航等”新兴的物联网业务市场。
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例如企业可借助室内定位技术进行人流监控和分析、智慧仓储和物流、智能制造、人员资产管理等。它还可帮助服务机器人识别自身位置,规划行动路线,从而在急救、餐饮酒店服务、油气电力巡线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据悉,应腾讯公司地图平台部的邀请,研究团队两个月前已利用该技术在上海虹口区凯德-龙之梦大型商场进行手机室内定位实测,双方的合作正在有效推进。研究团队与宜家公司的合作正在快速推进,后续按计划将与上海卫星导航联盟、国家会展中心、华为、上海图聚、北斗羲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科技公司推进合作。
从量体到成衣 2小时搞定
还在为选购衣服时,不断脱卸衣服试衣而感到烦恼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科研团队研发的“服装智能定制1.0”系统,将解除这一烦恼。
在展会现场就摆放着一台系统,只需 3-5秒的时间,系统就可以快速获取消费者身体尺寸信息,形成全彩3D可360度旋转的人体模型,同时计算出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形成基本服装生产所需数据。在30秒左右的时间里,通过网络将数据快速传输到设计生产中心,移动下单。从量体到拿到实物,最快只需2小时。
■只需3—5秒获取消费者身体尺寸信息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项目研发团队人员告诉周到君,该系统实现消费者直接面对生产商的定制模式,减少了中间商和上门量体的过程,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成本。“可以实现一次测量、数次定制,颠覆了传统服装消费和生产模式。”
功能杂化材料 助力纺织品功能3.0
袜子、内衣不仅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还能消除因细菌产生的异味。先别点赞,这只是功能类纺织品2.0时代的产品性能。抗菌、阻燃等功能与舒适性集于一身的系列纤维产品,亮出了组合招牌。此次工博会上,东华大学展区的“健康防护功能杂化材料及其高值化聚酯纤维设计开发”项目把人们对纺织品功能的认知带入了3.0时代。
近年来,已经面世的健康防护功能类纺织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但这类产品所需的高值化功能纤维在生产中存在功效性、耐久性和可加工性难以统一的难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课题组十余年来持续关注功能杂化材料研发,此次该团队带来的参展项目就系统解决了这类功能纤维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项目负责人朱美芳教授介绍,杂化技术可实现对材料功能的“裁剪”和“组装”,对促进纤维和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
项目组在聚酯的合成、纤维成型和纺织后加工中引入杂化及功能组装技术,设计发明了具有特定形态、组成和结构的负载金属离子抗菌功能杂化材料,研究出功能材料在聚酯基体中均匀稳定分散新方法。所制备出的材料,可应用于多功能纤维和及袜子、内衣裤、休闲运动衣物、医用纺织品的开发,满足了化纤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项目形成了功能杂化树脂、纤维及其加工技术三大知识产权体系,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已获授权10项),发表专著1部、论文17篇,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曾获2015年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
电子垃圾变废为宝
被淘汰或报废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脑、手机、游戏机、收音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子废弃物如果处置得当,可从中提炼一座优质“城市矿产”;不当的化,则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参展的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污染防治”系列技术与装备,却能让电子垃圾变废为宝。展示的微生物法回收有价金属成套技术与装备,能够提取废弃线路板中含的有铜、金、银、铅等多种有价金属,通过微生物菌种将废弃线路板中的金属“吃掉”,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已在环保以及电子废弃物处理等企业进行应用。
据研发团队介绍废弃线路板如果仅仅注重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还不够,而回收金属后残留的废树脂粉如果弃之,也会成为二次污染物。怎样处理这些废树脂粉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棘手问题。国外主要采用焚烧或填埋,但温度控制不当易产生二恶英。工大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团队通过自主开发的绿色化学技术回收线路板中的环氧树脂,即将网状结构的热固性环氧树脂分解,释放出玻璃纤维,同时回收环氧树脂,该技术不仅有效回收资源,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1项。该绿色化学技术已在电器生产企业
废旧硒鼓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原装厂家回收再制造,大量的被当作普通生活垃圾处理,二工大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团队自主开发的国内第一条废弃硒鼓处理线已应用于上海某固废处理企业。
原文链接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