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讲座:对行星地球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

时间:2023-05-17浏览:231来源:数理与统计学院作者:孙威摄影:

讲座题目

对行星地球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

主办单位

数理与统计学院

协办单位

大学数学系、

大学物理系

讲座时间

519日上午10:00

主讲人

黄乘利

讲座地点

教学楼E207教室

主讲人简介

黄乘利:男,1968年生于湖南东安。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19921999年分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Fellow。现任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AG地球自转与动力学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J. Geodesy》和《Res. Astron. Astrophys.》期刊学科编辑,曾任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天文学会(IAU)基本天文学部执委、IAU地球自转委员会主席、《天文学进展》副主编。

 

讲座内容简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空间天文观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地球观测和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本报告主要介绍天文学是如何观测和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行星和家园--地球,重点介绍这些观测技术和手段以及取得的革命性的成就(“上天、入地、拓展”),并就基本天文学中的时空参考基准研究的基础科学与应用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黄乘利研究员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519日(周五)上午10:0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黄乘利研究员应数理与统计学院计算物理研究中心邀请在教学楼E207作了“对行星地球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学术讲座。参加报告的有数理与统计学院从事天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地球物理学、计算数学领域的教师及21级、22级硕士研究生;同时,本次学术报告也吸引了我校感兴趣的本科生的关注和参与。学术报告会由数理与统计学院伍歆教授主持。

黄乘利研究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首先介绍了地球位于宇宙中的位置,引出研究地球的原因和作用。接着讲述了对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且介绍了现在对于地球研究的现状,讲解了如何研究地球(内部物理与动力学),并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分别介绍,着重讲解几类天文地球参考系统(时空基准)及其相关机制和原理。最后,黄乘利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在地球液核自动章动(FCN)研究获得突破,找到日长8.6年信号及其与地磁急变(jerks)现象的关系,并对未来需要研究一系列天文和地球(内部)物理因素及其效应进行展望。

讲座结束之际,黄乘利研究员与参加学术报告的师生进行讨论和答疑,解答参会人员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讨论了其研究成果与系外行星领域的联系。黄乘利研究员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使在场学生和老师受益匪浅,开阔了学术视野。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