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绝大多数的非创业者,是不是就与创业彻底绝缘了?事实上,如果加以细分的话,非创业者中也有不少创业“积极分子”。
“今天,你创业了吗?”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10月12日至10月18日)之际,“双创”话题在校园热议。
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创业,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创业——作为阅人无数的中外创业教头如何看待?其实,无论创业者还是非创业者,他们都一再“细分”地加以研究,因人而异分析具体情况。
七大创业资源缺一不可
约翰 • 奇泽姆 (John Chisholm) 是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校友总会主席,也是校董之一,通过麻省理工的创业辅导服务以及有关基金会和技术中心来指导创业企业家。同时,他作为天使投资人,30年间投资了数十家私人企业,并协助上百位创业家创业。
他现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言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认为在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创业。不过,创业应当占有各项创业资源,他将其概括为“S-T-A-A-R-R-S”,比星星“STARS”还要多一个A和R。
其一是技能(Skills),比如学科专业、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其二是技术(Technologies),比如互联网+的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社交网络、网络摄像等;其三是资产(Assets),比如储蓄、薪资,当然也包括你的车库;其四是个人成就(Accomplishments),不一定是大成就,可以是在预算内执行某一项目,也可以是按时还清债务的业绩;其五是关系(Relationships),包括家庭、爱人、导师、同事、校友等;其六是声誉(Reputation),包括自己信任以及信任自己的人,以及良好的信用记录。
最后一点,在奇泽姆看来或许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力量(Strengths),比如领导力、勤奋、坚持、激情、健康,以及商业头脑等,只要有一项所长,就是一种值得拥有的力量。他认为,事实上,人可以意识到的个人能力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的大部分能力则是自己不曾或还未意识到的。
因此,对照这样的创业资源图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创业潜质。
三组非创业人群不同策略
那么,占绝大多数的非创业者,是不是就与创业彻底绝缘了?事实上,如果加以细分的话,非创业者中也有不少创业“积极分子”。
上海2016秋季创业研究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创业学院院长朱健认为,实际上,在非创业群体中,以职业认知、职业偏好、职业需要等维度区分,可细分为十类。依次是这样的:
第一类是对创业认知和感知很有限。第二类是创业不符合其职业偏好。例如,家庭长期的熏陶促使个体明确定位要报考公务员,身边亲友的价值观促使个体更倾向于选择教师、医生等稳定的职业。第三类是因为创业不符合现阶段职业需要。例如,有些学生或青年,虽然对创业有一定认识,也愿意创业逐梦;但是,或是源于家庭经济困境,或是源于其他因素,先选择了稳定就业挣钱养家。
第四类是经过尝试后感到个性不适合创业。有些同学可能在大学校园里进行过创业实践、创业练兵,也有些同学则通过社团活动、待人处事等,发觉自己没有冒险精神,遇事容易瞻前顾后,等等。第五类是有些发现技能能力达不到创业要求。创业需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科技型创业还需要个人掌握和具备一定的研发技能。第六类是因为创业风险大下不了决心。设计、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很多选择轻资产创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而相对来说,机械、材料类专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创业,特别是从事制造业创业,投入大、风险高。第七类是因为周围环境暂不支持创业。比如初次就业单位职业声望高,薪酬很可观,单位制度和文化也不鼓励员工创业,那个体为什么还要去折腾呢,逐渐忘了初心。
第八类是暂时还没找到理想的创业方向,高校创业训练营的一些学员,或是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训练计划的同学,很多属于这类情况。第九类是锁定了创业方向,但场地、资金、团队成员等暂时不具备。第十类,则是积极为创业做准备,团队成员、资金、场地也都到位,只是还未正式亮出“创业”身份(企业未正式注册),有些毕业时甚至遭遇无法落户的尴尬。
在朱健教授看来,十类“非创业群体”,前三类靠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引导,要改变已有难度,某种程度需要社会大环境和价值观的不断转变;第四、五、六、七类群体,则需要学校创业教育加以引导和熏陶;最后三类(第八、九、十类),通常是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重点关注和服务的对象。“更深入区分创业群体和非创业群体,有助于高校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