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深情回顾了建校初期至今我校九三组织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的这段难忘的历史,深切体会到九三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创办、建设、改革与发展历程步调基本一致的。1978年,我校的前身——交大机电分校(是由当时机电一局、机电二局、电管局、造船局、交运局与交大、长宁区政府“五局两方”联合创办)和华纺分院(是由当时纺织局、华东纺织学院与普陀区政府联合创办)都是在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制度后建立起来的,都是当时办学质量领先、办学特色明显的分校之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与九三学社有着不解之缘,交大机电分校的首任校长周志宏教授(我国冶金泰斗和冶金学科奠基人、冶金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科院院士)就是我们九三学社的老社员,他不仅为我校创立呕心沥血,而且把与中共学校党委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共同为学校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下来。
与会者一致认为,工程大委员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有几点:一是学校党委和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九三组织得以从当年的4人小组发展成为后来拥有40多人的支社,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112位社员的委员会。历届党委书记和统战部长都对九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每次都亲临双月座谈会、及时向大家通报各类信息,组织并参加各类党派负责人会议,与党外人士交朋友,真心诚意地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二是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我们基层工作的积极指导和大力帮助。社市委领导谢丽娟、赵雯等多次访问学校,与广大社员座谈交流;原市委副主委李昌道、李定国、程维明、周锋等都先后多次到学校给社员做相关报告、讲座和座谈,市委各职能部门及联络员积极参加我们基层的每次活动,组织各类社员学习培训班,提高社员思想素质。同时社市委对基层的组织发展和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我们基层的组织顺利发展。三是委员会班子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给全体社员树立良好的模范示范作用。无论二校融合还是委员会其他各项工作,班子领导都能从大局出发,积极主动地组织大家开展各项工作。记得在早期宝钢建设初期的参观访问活动中,周志宏老校长(时任宝钢首席顾问)亲自为大家组织联系参观访问活动;在洋山深水港参观访问活动中,程维明副校长与南汇区副区长积极联系,组织安排。委员会每年活动正常,社员参与度高,得到广大社员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在当年党派活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许多社员慷慨解囊,积极支持委员会活动。四是委员会正确定位,大力开展委员会凝聚力建设。班子成员带领全体社员加强自身建设,立足本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献计出力,积极贡献。班子领导带领大家主动关心社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社员遇到重大困难时总会主动找我们组织寻求帮助。每年班子领导都会带领大家走访慰问我们社员,给他们送去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记得当年段承后、沈德安老师曾经骑着自行车前往闵行区慰问老社员周皓老师。每年委员会给海外社员寄发贺卡祝贺新年,他们也总不忘来电来函向大家问好致意。委员会正常的组织生活和活动也有效地凝聚大家,使我们九三组织无论在社内还是社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这无疑也为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委员会积极组织大家参政议政,服务社会。每年委员会都会积极组织大家参政议政,参与各类课题和项目的申报,积极撰写参政议政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的各类信息等。许多成果都被社中央、市政协、社市委等有关部门采纳利用,也有效地发挥了九三学社作为一个参政党应有的作用。此外,原支社在班子领导下还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活动,我们曾经在90年代帮助南汇区航头镇办学,建立航头工业学校;支社社员集资成立并注册上海申达机电研究所,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疑难杂症,服务社会。同时研究所也为委员会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近年来,我校九三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在逐年提高,社员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工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通过本次“口述历史”活动,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九三人的良好品行,学到了他们如何与中共党委风雨同舟,同心同行的宝贵经验。它将激励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努力工作,在上海市委和中共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继续认真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职能,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共创工程大辉煌的未来和九三组织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