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上海工程大:产学对接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11-06-28浏览:1132来源:上海教育第12期作者:

 

高等学校刨新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根植企业创新环境、瞄准社会需求,用专业特色对接社会工作

 

    5月24日,近200家企业走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学校共同举办大型产学合作教育洽谈会,招聘一至三年级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6—8周的定岗工作。今年,该校参加产学台作教育的学牛数已经超过9000名,占学生总数的60%,规模之大在国内高校独无一。 

    作为全国第一所以“合作教育”名称进行产学台作教育试点的高等院校,工程大在长期的发展中构建了咀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和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专业优化,学科链对接产业链

 

    成立于1978年的工程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学校,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城市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主动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依托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办学,为上海现代产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工程师。

    “作为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学校建立不过30多年,与其他百年老校相比有着时间上的差距。但也正因为校龄短,我们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太多的约束,可以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优化,形成学科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工程大校长汪泓介绍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海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次重大抉择。上海的高等教育如何更有效地为上海城市转型和实现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项刻下容缓的重大使命。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成为摆在工程大面前的一道难题。学校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帅的摇篮,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目标。

  在汪泓看来,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根植企业创新环境、瞄准社会需求,用专业特色对接社会工作。因此,工程大确立了“依托现代产业,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构建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在设置专业和重点学科时,注重上海产业趋势,城市发展战略需要什么产业,就配合相应的专业学科,以此搭建与社会接轨的桥粱。

    目前,工程大在高桎林立的上海市异军突起,走出了条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路子。根据上海市的产业特点,学校制定了“海、陆、空”发展战略。“海”是邮轮经济,包括宾馆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陆”是汽车行业和轨道交通,学校采取“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既考虑到学科特点,又考虑到产业的需要,进行行业和学科之间的交义;“空”是航空业,学校与上海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共同建设航空运输学院。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当许多高校毕业生奔波于各种招聘会时,工程大很多学生却胸有成竹。航空运输学院学生小王说:“我的专业是学校与航空公司台办的,属于订单培养,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订单式”培养,是工程大的一块特色标牌。全校各个专业都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等途径,把学生推到了工作第一线。工程大与上航公司于1993年合作创办航空运输学院,学院实行“双主任制”,由学校和企业并自派人担任,双方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经费筹措等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相关举措。如今,该学院已有飞行技术、航空器械维修、

国际货运、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民航商务、空中乘务等七个本、专科专业。

    2005年,学校还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成立了校企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以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战略向纵深发展,一批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所有的学生都要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上海地铁运营公司也成为了工程大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基地。

    目前,学校已经构成了一个立体交通的人才培养网络,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共建“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等,同时还与3000多家企业成为校企合作伙伴,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了一大批不必培训就能适用的工程师。

    校企共建一级学院,使得工程大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培养方案,而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既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普遍采用实际案例教学法。

  “学校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既可以使得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跟行业人才需求,同时又给学生造就了一个好的就业环境。”工程大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健明说。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建设了12个重点学科,对20多个传统专业进行优化和改造,整合幅度达到50%以上,既实现了与城市发展战略的接轨,也推进了与产业界的零距离对接,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师。

 

 

产学台作教育,创新育人机制

 

  工程大连续三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而这么高的就业率也得益于学校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江泓曾经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把人才比作湖海,高校便是‘供水系统’。”“供水系统”融入了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使得毕业生更具竞争力。

    1985年,工程大与加拿太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了合作教育的试点。在工程大,一学年有三个学期,即“理论学期-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也就是两个在校的理论学习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定岗工作”的实践工作学期。四年大学生活,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循环往复。

    “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是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到大三时会从事专业对口或者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工程大学生处处长王明复介绍说。在工程大,每个本科生需参加三个“工作学期”,每个“工作学期”有6~8周,时间主要放在暑假,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必须在这些学期内到企事业单位定岗工作。通过考核获得规定学分,并获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签发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践证书”,才能毕业。

   “每次结束工作学期,回到校园后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有了丰富的实践经历,现在找工作也更有底气了。”服装学院的大三学生小王告诉记者。

    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台作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目前,学校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数,由最初每个工作学期35名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名,超过了学生数的60%,分布在51个专业,约占学校开设专业的2/3。400家企事业单位与工程大签约共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上海航空公司、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交运集团股份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等1000余家企业成为学校合作教育的合作伙伴,每年有近3000家用人单位接收学校合作教育学生。

    产学台作教育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经过产学合作教育,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择业能力大大提高,缩短了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进程。产学合作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坚强的意志,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王明复告诉记者。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