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我校在线召开教育部首届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中期检查推进会议。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副校长夏春明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特邀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指委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高德毅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蓉教授,北京数字思政研究院执行院长盛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顾晓英教授,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校教务处、马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致辞环节由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主持,评审环节由专家组组长高德毅教授主持。
项目负责人、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强调,在思政课教育数据的产生和应用方面,数据的采集应当从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采集后的数据能够运用于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有益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未来将考虑与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运用于大思政课中。李江教授还指出,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素养,不仅要会用技术迭代升级的智慧平台,还要用好平台。基于技术赋能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教书育人成效、教学成果呈现、立德树人实践中,聚焦思政课教学的短板问题,运用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体验。
专家组组长高德毅教授充分肯定了项目研究的意义以及目前阶段所取得的可喜进展,对项目的继续推进提出了宝贵建议,一是项目要更聚焦于思政课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问题,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更聚焦于学生对于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维等内涵和层次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技术赋予教学效能的提升;二是技术赋能应当实现层次化、结构化布局,运用信息技术做透、做深、做全学情分析;三是可视化教学呈现应分阶段化布局,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评价,还要关注教学内涵数字化赋能的可视化呈现。
夏春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与会专家致欢迎辞,并就教育部首届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基于此,项目组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为解决思政课精准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方案。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推进的中期汇报,并将问题聚焦在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数字化转化赋能以后,思政课教育如何更具有效能上。顾晓英教授从九个方面的“智慧”提出了建议。盛卉院长关注到成本效益问题,认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将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相结合,实现大思政课建设与平台的融合。贺樑教授指出要从效率、品质、素养层面进行技术赋能,对研究的技术驾驭和技术逻辑路径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徐蓉教授认为该项目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教学方案、教学供给,为思政课建设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为了解学生情况提供了良好的认识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教授代表课题组就项目推进情况做了汇报,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教授具体介绍了“爱课堂”(5G+ICLASS)2.0版建设情况。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具有良好的开端,也有积极的进展,期待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更多的成果,在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方面有突破性的、示范性的作用,形成可供其他高校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