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到周五早上8时前,陈美仙老师必然出现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实训管理中心。在服装造型工作室里,从缝纫机边到拷边机旁,这位高级技师负责多个专业的实践课,帮助学生把设计变为样板,最终成衣。“原来我搭校车来松江大学城,清晨5时多起床;现在免费住进校园周边‘专家楼’,骑单车15分钟就到了。”老家在义乌的陈老师,就这样在上海高校安了新家。
“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去年中央4号文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六大意见之一。在上海,各大高校通过绩效工资改革让老师持续“增收”,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让老师更多“晋级”,同时想方设法为教师最大程度配套包括住房在内的生活、工作空间。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不同学校各有妙招,给房、贴现、配管家、“分田地”,实打实地让老师更安心从教。
有困难找学校就行
陈美仙说的“专家楼”位于松江大学园区西林路上的阳光翠庭小区。从这学期起,她以高级职称身份向学校申请成功,住进43号楼底楼。两名教师同住三室双卫一厅,共享厨房,每月只需各自负担公用事业费。陈老师2007年入校工作以来,校外校内都住过,此前在校内教师公寓,也享受着每月几百元的低月租,如今标准化住宅的装修条件更好,可以做饭烧菜,晚间加班也方便回家。
记者了解到,作为民办高校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校之初就置备了十多套房,基本是145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目前已全部用于改善教师住宿。记者跟随校方专门为这批专家型老师配的“管家”金越林,走进小区各个楼栋。在44号楼1楼,王贵滨老师正好在家。
这位大连陆军学院专业教师,这几个学期为学校基础教育学院兼上思政课,每周有16节到20节的课程量。王老师说,金师傅双休日也会帮忙进屋打扫卫生,包括保养家用设备等,“他的工具箱一应俱全,从换灯管到修门锁,当天报修、次日必成。”金师傅笑着说,“老师们不是这里的普通住户,有困难不必找物业,找学校就行了。”
在大都市的这份归属感,也是老师站稳站好讲台的一道支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工会副主席王英告诉记者,学校优先安排单身外地教师入住校内教师公寓,月租金仅300元;对副教授及以上专家等教工,安排免费入住阳光翠庭;同时,也对在松江新城购房的教职工发放每人3万元的购房补贴。而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教师可以免费居住6个月过渡房,由校方为青年教师申请地方政府支持的G60人才公寓,此外博士租房每月补贴1500元即5年共9万元。
教工之家吸引青年教师
校外有家,校内也有“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形式多样的“教工之家”被老师们称为“小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9层高的行政楼堪称松江大学园区的最高建筑。它的底楼以及顶层的“最佳视角”“景观窗口”,都留给教师工作与休息。原本,行政楼一楼只有1间“教工之家”,设备配置也中规中矩。而今,整个底楼层面都拓展为教工之家:从106室、101室到102室,分别有妇女之家、文化之家、活动之家,而且实现不同功能分区,有茶室、咖吧,也有健身房、图书角,总面积至少扩大3倍。
不止于一幢楼,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训楼、艺术楼、航飞楼、体育馆、图书馆等,每个相关院系都开辟出各自“小家”,可谓“一家一品”各具特色。工程大工会常务副主席柳如荣表示,松江校区地处远郊,老师到校教学科研的时间成本相对较大,学校通过多建“小家”,为老师拓展更多物理空间,可以“用空间换时间”,令老师们乐于来校、安心在校。事实上,有了这么好的活动条件,不少老师都将为学生答疑的时间和空间放在本院系的“小家”度过。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面向女性教师的人文关怀平台创造沪上高校之最。目前,全校“妈咪小屋”达20家,并评定星级,其中3家五星级、5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去年全年,“小家”建设投入逾10万元。
市教育工会统计发现,近年来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地方高校全体师资中的占比有所下降,教师职业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柳如荣告诉记者,“通过‘食住行’等全方位教师服务,师资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些年全校青年教师比例正不断上升。”
“开心农场”成为教工的亲子园
各校还在各种既有资源中挖潜,比如思考类似“招待所”的客房怎么利用好。
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招待所,15%的客房资源留给本校教工,而且给出每天100元的低房费。华政工会常务副主席邵军说,这样一来,不少第二天一大早就要上第一节课的教师,前一天晚上便来校入住,从容走进课堂开讲。同样,逢年过节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内供培训住宿之用的“高端楼”不但不关门,还开放给教师,并给予低价优惠,因此一些教师假期就不再离校,而请家人来沪共度佳节。
有意思的,他们还在校园内“分田地”,用于教师的家庭建设。在视觉艺术学院园艺大棚外,记者发现一片“开心农场”。田地被分隔为一块块两三平方米左右的小小种植区,供教师“一家老小”认养,学校则提供各种耕作工具公用。只见番茄正在由绿转红,从辣椒到茄子各色蔬果陆续进入采摘季,并在教师们的朋友圈里刷屏。王英说,从组织教工报名到分地、签约、开种、收获,以及开科普讲座,“开心农场”已经成为教工的实验田、休闲地和亲子园。
在家之外,各校为教师“贴金”甚至免费享用资源。“开心农场”不远处,导师和学生常聚在一栋原生态的徽派建筑中研讨课题。在这里,教师凭每年校方充值500元的“茶卡”埋单。茶卡还在校内咖啡吧、书吧等通用,牛奶、蛋糕、冰淇淋都可结算。“当然,教工食堂并不用‘茶卡’,因为有免费的自助午餐。”王英笑言。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9-06-25/getArticle.htm?id=27370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