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我校学子踏上南半球的澳洲土地,走进悉尼大学,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研学之旅。本次项目围绕“学术英语与跨文化传播”与“商务沟通与领导力”两大核心主题,为同学们搭建了沉浸式学习与文化体验的平台。从悉尼大学的课堂到城市街巷,大家在这段旅程里收获了知识、能力与视野的三重成长。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温这段满是惊喜的时光。
一、多元化课程:学术与商务双轨并行,解锁主动学习新模式
项目依托悉尼大学优质资源,为不同专业学子定制了两类特色课程,彻底打破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学术英语与跨文化传播”课上,互动研讨是常态:讲解案例时,教授从不会直接给标准答案,而是让大家分组设计方案、展开讨论。来自不同国家的伙伴总爱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最后大家才慢慢领悟:学术有时并非寻找正确答案,而是提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小组合作也贯穿全程,比如研究“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时,同学们要线上线下协调分工,既要克服语言习惯的不同,又要学会倾听、妥协与整合观点,不知不觉间就锻炼出了跨文化协作能力。还有“翻转课堂”模式,老师会提前录好课程视频,要求大家课前学完,课堂时间专门用来啃难点、做实践练习,慢慢就养成了主动规划时间、深度研读文献的习惯。
“商务沟通与领导力”课则侧重实战,授课教授既有深厚学术背景,又有跨国企业实战经验,讲课总爱把理论和真实案例结合。比如聊“跨国企业管理”,会分享海外公司员工沟通的真实案例;讲到“国际商务谈判”时,还会把大家分成“跨国企业团队”,模拟跨国并购场景,要求结合不同国家文化制定策略。同学们在这里系统学会了商务场景的专用表达,还掌握了会议主持、冲突解决、提建议的实用句型。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小组正式演示” 环节,更是让大家把所学知识充分落地:从设计PPT、想互动问题,到控制语速和肢体语言,全程都要用英语完成。不少同学结束后都坦言:“公开表达的自信一下子提上来了!”

二、沉浸式体验:从校园到城市,在行走中读懂多元文化
悉尼大学和悉尼这座城市,本身就是研学的“第二课堂”,同学们的课余时光满是文化探索的乐趣。
悉尼大学校园满是韵味:哥特式的Quadrangle大楼被大家亲切称为“南半球的霍格沃茨”,蓝花楹铺满校园小径,浪漫又治愈;Fisher图书馆是南半球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藏书覆盖全学科,还设了自习区、小组研讨间,甚至有咖啡角,大家可以自由选自己喜欢的学习角落。学校对学子的关怀很细致,连心理健康都考虑到了,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办 “心理健康周”,提供免费咨询和讲座,细节里满是温暖。
走出校园,悉尼“现代与自然共生”的特质格外迷人:大家会去悉尼歌剧院感受西方古典艺术的魅力,到博物馆了解原住民文化与移民历史;赶上节庆,悉尼海港的烟花表演更是不能错过——绚烂火光映着歌剧院和海港大桥,现场人群欢呼雀跃,那种热闹又温暖的氛围特别难忘;也会在邦迪海滩等一场日落,听澳洲朋友聊“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这些经历让大家跳出课本,真切触摸到了澳洲文化的温度。

三、寄宿家庭:跨文化交流的小课堂,收获温暖与成长
项目推荐的寄宿家庭,成了不少学子心里“悉尼的家”,不仅暖了胃、安了心,更让大家在日常互动中悄悄收获了成长。
有同学住进一对爷爷奶奶的小别墅,门口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白色石阶上摆着几盆多肉,桉树的沙沙声成了日常背景音。爷爷奶奶早早就在书桌上放好了标注好景点的悉尼地图,清晨下楼,总能看到充满仪式感的早餐——培根溏心蛋盛在浅色瓷盘里,牛油果吐司配着木质托盘,热牛奶上还有可爱的拉花。更让人暖心的是,他们总能记住同学的喜好:知道同学喜欢吃辣,没过几天,餐桌上就多了一小碟自制辣椒酱,鲜红的辣椒碎混着番茄丁,辣中带甜;吃意面时,爷爷还会特意把同学的那份单独拌上辣酱,看着她吃得满足,眼里满是纯粹的笑意。
还有的寄宿家庭是一对热情的夫妇,会邀请同学一起下厨做晚餐。餐桌上,他们好奇地问中国春节怎么贴春联、中秋节怎么吃月饼;当同学炒了盘番茄炒蛋,夫妇俩尝了都惊叹:“原来简单的食材能这么好吃!”一盘家常菜悄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在分享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慢慢学会了包容与理解——比如知道澳洲人注重个人空间,不会随意打听隐私;聊天时喜欢轻松的氛围,偶尔的小玩笑能让对话更愉快,这些跨文化沟通的小技巧,比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更鲜活、更实用。

四、学生感言
管理学院:班同学
悉尼的三十天,是一场温柔的奇遇。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辽阔,也让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不再害怕犯错,不再畏惧陌生,而是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每一个瞬间。我不仅收获了更好的英语能力,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勇气和自信。那些在悉尼感受到的温暖、治愈与成长,会像一束光,照亮未来的路,提醒我:语言或许有国界,但善意与感受没有,只要带着真诚的心,就能与世界温柔相连。
这段时光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说好英语,更是如何勇敢地做自己。它不是普通的暑假,而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让我明白,成长的意义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每一次出发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悉尼的风会记得,那些关于勇气与温暖的故事,将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
外国语学院:吴同学
在回顾这段交流经历时,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它不仅是一段学习的旅程,更是一次人生的修炼。悉尼大学的课堂让我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不同观点中寻找平衡;多元的文化环境让我理解了差异背后的价值与逻辑;寄宿家庭与日常生活让我在陌生环境中学会独立与适应。这一切都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包容与自信。未来,我希望能够将此次交流中获得的经验继续应用到后续的学习与研究中。无论是学术写作的规范化,还是跨文化沟通的自信与包容,都会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

写在最后:
悉尼大学研学项目无疑是一次深度成长之旅——它让学子们不仅在专业上突破了“被动接受”的局限,练就了主动学习、跨文化协作的硬本领;更在情感上卸下了“怕犯错、怕陌生”的枷锁,收获了表达自我的勇气、理解差异的包容。正如同学们感言中所说,这里收获的不只是英语能力的提升、专业技巧的积累,更是“勇敢做自己”的底气、“与世界温柔相连”的包容,以及对“成长”的全新理解。
至此,我们的暑期研学回顾也告一段落。放眼整个暑期研学系列,从欧洲街巷的历史沉淀、亚洲市井的多元活力,到美洲都市的创新氛围、大洋洲的自然人文交融,不同地域的风景虽异,传递的成长内核却一脉相承——它们让“世界”不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可触摸的课堂、可对话的朋友、可沉淀的感悟;它们教会学子们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挑战中突破自我。
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研学故事,既是同学们青春里的珍贵印记,也是我校推动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初心实践。未来,我们仍将继续搭建走向世界的桥梁,期待更多同学带着好奇与勇气出发——去遇见不同的风景,去对话多样的文化,更去在广阔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答案,书写更精彩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