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岁的许瑞芬不会想到,11年前,一次偶然的义诊活动,让她从此多了一重“志愿者”的身份;更不会想到,退休后,她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医生一起,组建了一支医疗志愿者服务团队,从最初的两人开始,规模逐渐扩大到了如今的11人。
在虹口区江湾社区,像这样的志愿者团队还有很多。近年来,江湾镇街道着力构建街道、居民区两级志愿者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社区内共有党课讲师团、市民巡访团、清洁家园、文明劝导、科普宣传等85支志愿者队伍,在线注册志愿者8129名,他们或凭借一技之长开展便民服务,或做起“啄木鸟”为社区文明“挑刺”,或手捧爱心物资帮困助学,成为社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日前,江湾镇街道被评为“上海十佳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扶持培育
许瑞芬领衔的医疗志愿者工作室取名康馨,“就像我们起的名字一样,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让患者得到健康、感受温馨。”
据介绍,志愿者都是退休的老医生,年纪最大的81岁,最年轻的也已过花甲。每个星期,志愿者们在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轮流坐堂,十年来,风雨不辍,送诊施药,在居民中赢得了好口碑。
许瑞芬说,来这里的病人大多是“老病号”,交谈时他们发现,有些人往往迷信贵的药,却没有用对药;有些人不了解病情,把情况想得很严重,静不下心来养病,疗效也就大打折扣。为此,志愿者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提问,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叮嘱药的用量和煎制方法。原定半天的服务时间,总是一超再超。有时候,候诊居民多了,为了不耽误其他病人看病,志愿者还会留下手机号,让病人稍后再联系。
在许瑞芬看来,工作室大受欢迎,与街道的支持密不可分。“现在,我们不仅有了专用的诊疗室,这两年,街道还陆续为工作室添置了针灸推拿、穴位敷贴、拔罐等医疗器械,医疗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居民满意,我们志愿者也越来越有干劲。”
长效管理
这两年,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然而组织不好,就容易产生扎堆服务、重复被服务的现象。江湾社区志愿服务资源丰富,如何让这些资源与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成为近年来街道志愿者工作的重点。
街道一方面积极探索与第三方社会组织合作,以志愿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为抓手,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目前,中心承担了志愿者招募调配、服务项目设计推广、信息发布、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功能。另一方面,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虹口江湾”,把从各居民区中收集的“微心愿”在线上发布,结合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在报到后,根据自己的特长、资源在线上认领“心愿”,在线下帮助达成。目前,帮困助学、敬老助老、文明创建等八大类45个项目已完成了对接。
此外,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平台,街道积极引导区域单位的丰富资源沉入居民区,让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务。多年来,辖区内10家市级文明单位的志愿者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其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社区“阳光之家”、社区学校开展助学送知识活动;江湾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社区为居民提供义务就诊、健康咨询服务;德律风置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居民提供日常家用设备维修等便民服务,都已坚持了数年,形成了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
典型引领
传统观念中,做好事就应该“默默无闻”。然而,江湾街道却十分注重志愿者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通过报道宣传,平日里“悄悄”做着好事的志愿者们,也一个个亮出了身份。
作为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两新”组织年轻党员、铁琳门窗服务社的陈琳长期以来凭借自身专长,为老人打扫卫生、修理门窗、购置生活用品、制作爱心椅……无数个“小善举”平凡却很伟大,简单却很动人。今年敬老日活动期间,街道利用新媒体传播快、辐射广的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对陈琳的事迹进行了宣传,获得读者大量点赞和转发。街道表示,希望通过典型人物引领,激发更大的正能量,鼓励更多个体加入志愿者行列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爱心、传递爱心。
原文链接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