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纸上谈兵,拥抱真实战场。6月28日,当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划破大海的碧波驶向东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邮轮海上行走创新课堂”同步启航。在壮丽的巨轮上,47名工程大师生迎着海风,开启了一段极具行业前沿特色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践之旅。
“爱达·魔都号”上的移动课堂:将学生送上行业发展最前沿
此次登上巨轮的是学校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专业的师生,他们踏上的不仅是一次海上实习实践,也是学校“做中学、学中做”产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学校“工程-管理-设计”黄金三旋翼战略向深蓝产业迈出的坚实步伐。
登上巨轮,“实战任务”有哪些?学生在邮轮运营的真实环境中接受岗位实训、学习专业知识、体验行业文化,实现了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无缝衔接。这种“学完就用”的模式,让课本知识瞬间“活”了起来。
据悉,根据课程设计,整个产教融合实习安排四个月,包括港口实习16周和一个航次的海上实习(含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实训及“爱达魔都”国际邮轮海上实践周)。8月底前,学子们将完成海上见闻与调研数据的汇总,精心完成实习报告,在新学年开始时举行海上实习成果展。活动的核心亮点在于将学生置于行业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我国邮轮制造业的旗舰成果“爱达魔都号”和亚洲最大的国际邮轮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进行沉浸式学习。
在邮轮产业加速复苏、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真实的挑战呼唤创新的答案。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专业教学团队携手深度产教融合合作单位,知名邮轮公司、邮轮港口运营方、相关政府部门,精心策划了本次调研之旅。共同梳理了邮轮经济与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八大核心课题,并将其转化为同学们此行的“实战任务”。
“在邮轮免税店实习时,我不仅学会了库存管理,还设计了针对不同客群的营销方案,企业导师直接采纳了我的创意!”张同学赞叹道。学校教师表示:“邮轮产业需要既懂服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通过‘做中学’把课堂搬到产业链最前沿。”学校正以“行走的课堂”打破学科边界,让产教融合从口号变为学生成长的“加速器”。
电子封装专业“三旋翼”育人模式:校企联动锻造“芯”力量
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在2024—2025年第二学期,携手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在“中国芯”实战前沿淬炼真本领。
在上海凯虹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的微电子封装产线,学子们扎根电路板贴片、引线键合等核心岗位,直面设备故障调试与质量难题攻关。在芯上微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刻设备车间,同学们深度参与300/500系列光刻机组装与系统联调,在精密模块定位与故障排查中锤炼工程硬实力。
临港实验室成为创新策源地,学子们主导微纳传感器研发,反复迭代突破薄膜制备瓶颈,其设计思维驱动的高质量样品为项目注入关键推动力。在上海烨映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梁桐伟等同学更将质检岗位转化为学习引擎,主动考取内审员资质,以严谨设计守护“红外中国芯”的生命线。在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通过深度参与PCB设计制造全流程关键环节(含阻焊层制作、电镀监控)及研发中心AOI等设备实操观摩,学生显著提升动手能力,并深化了对电子制造行业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的认知。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学子铺设了半导体制程全流程进阶之路。从前、中、后段设备操作到跨部门质量管控,企业以阶梯式培训与多维度交流平台,系统锻造其资源协调与流程优化能力。结业典礼上闪耀的“未来之星”与“成长之星”,正是管理素养与工程智慧融合的最佳见证。
企业场景的精准淬炼,从半导体封装到高端光刻设备,从传感器检测到前沿科研攻关,该校电子封装技术专业通过多维度产教融合,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实现“三旋翼” 能力交叉提升,生动诠释了“三旋翼”育人理念的实践力量。不仅为长三角半导体装备与芯片产业锻造了一支生力军,更以人才与技术的双向赋能,为国产高端制造崛起注入澎湃动能——未来“芯”光,已在上工程这片创新沃土上破土萌发。
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中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学习运营管理,当电子封装专业学生在半导体产线上封装中国芯,丝绸文化课程的学生则用AI技术设计传统纹样,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为地铁制作培训微视频——这不是未来教育的想象,而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三旋翼”育人模式下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