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国际合作战略联盟签约 暨建校 40 周年庆典上的致辞

时间:2018-10-27浏览:981来源:校办作者:


校长夏建国  

2018  10  27


尊敬的各位领导、国内外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领会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际,今天我们相聚在有着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在有着沪上最美校园之称的程园”——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共同分享工程大人回眸历史、讴歌发展、展望未来的感动与光荣,共同庆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四十岁生日。 

昨日的成绩,是镌刻在前行者身后的丰碑;今日的辉煌,是历史赋予后继者的责任。我们不会忘却前人的呕心沥血,不会忘却昔日的峥嵘岁月,更不会忘却当下的崇高使命。在此,我谨代表工程大党政领导班子和 2 万余名师生员工,向上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向历任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海内外校友,向兄弟高校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工程大教育事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祝福!  

回望历史,无古不成今。自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诞生,到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形成,再到当今世界灿若繁星的现代大学,几百年来大学生生不息,历经沧桑而顽强续存,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在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改革开放晨曦成长起来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40 年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承着大学的精神,遵循着大学的规律,弘扬着大学的风范,致力于成为科学知识的捍卫者、创意创新的孕育者,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熠熠发光于现代大学林立的浩瀚苍穹。

(一) 

自工程大建校以来的 40 年,是遵循现代大学发展规律的 40 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 40 年,是传承、创新、发展、薪火相传的 40 年。

——四十载弦歌不辍、薪火传承,工程大在成长中与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发展同步前行。

1978 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春天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两所高校一批优秀师资,以及产业界和政府一批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加盟两所大学的分校,开创了高等院校、工业系统、地区联合办学模式,使得在此基础上组建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不仅自办学伊始就以本科为起点,而且传承了国家重点大学的文脉。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学校成立大会上,寄语工程大成为上海工业的台柱,勉励学校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40 年来,工程大共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了 83044 名全日制毕业生,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履行着社会责任。40 年来,工程大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大学的职责使命紧密相连,在不断深化依托工业办学、工学紧密结合、主动为企业服务早期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创出了一条应产业而生、因产业而长、随产业而兴的特色之路。几代工程大人在谱就日久弥响的四秩弦歌,奏响经久不息的奋斗乐章中,汇聚起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体现了工程大力行大道,文脉绵长,在世纪跨越中守正创新的历史脉络和办学逻辑。

——四十载传道授业、桃李成蹊,工程大在探索工程教育规律中践行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担当。

工程大在 40 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站在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育人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全国首家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工程大创建了科学完备的现场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筑了全口径的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创设了“1 学年 3 学期 5 学段的学程体系,产学合作教育始终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工程大相继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较高评价,学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跻身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7 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位列全国百强。工程大 2017 年毕业生薪酬排名在全国 2000 多所本科高校中位居第 48,各项就业竞争力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前茅。40 年来,对工程人才理论与实践交替螺旋上升的成长规律和时空组合、工学交融的培养规律的长期探索,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体现了工程大教学相长,培养多元,将富有工程特色的育人实践融入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不懈追求。

——四十载创新驱动、志存高远,工程大在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工程大在 40 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己任,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积极投身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80 多家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近年来,工程大大力实施走出校园促发展策略,通过与政府、核心产业、龙头企业构筑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工程大携手新疆克拉玛依市共同成立的上海市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新疆分中心,被纳入上海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援疆和成果对接项目,在响应中央的援疆工作战略部署中贡献担当。工程大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部属唯一的轨道交通行业实验室,与安徽省滁州市共建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市级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高校评估机构,主持完成上海多条轨交试运营基本条件认定评审,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智慧。工程大与上海纺织集团共建上海纺织工程与时尚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发挥校内外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共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装智能定制系统,技术能够比肩国际同类,成本只是国外技术的四分之一,在推动服装智能定制产业化的同时,为打造上海制造品牌贡献力量。40 年来,工程大将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技术链,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社会发展无私奉献,为国家富强拼搏奋斗,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体现了工程大家国一脉,开放兼容,将产教融合体现在有效服务国家需求的大学责任和卓越担当。

——四十载勤业惟诚、厚学致用,工程大在回答创建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时代命题中不懈求索。

工程大在 40 年的办学实践中,保持了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育情怀,主动把学校发展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发展规律之中,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之中。工程大创新实施的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三大战略,正在持续推动学校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发展。40 年来,工程大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协同创新四协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学校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工程大作为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两所牵头单位之一,应用型研发和技术转化助推企业技术升级,科技创新成果又反哺教育教学,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大拥有保持开放包容的恢宏气度,对口支持共建了多个省市的兄弟高校,对新时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起到持续的辐射作用和积极的示范效应,体现了工程大信念坚定,与时俱行,对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时代命题的自信回答。

(二)

工程大 40 年发展的道路,是见证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蓬勃的发展之路,是满园桃李诲人不倦的育人之路,是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奋斗之路。

回顾工程大办学 40 年的光辉历程,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精神,勤业惟诚、厚学致用的价值取向,出生名门、本科起点、工科背景、行业经历、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质,代代相传又历久弥新,集中展现了工程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也展现了工程大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始终是工程大人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动力源泉。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正在成为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因素。双一流新工科的建设,更是吹响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期和历史关键点的集结号。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到建校五十五周年左右,工程大将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为上海建成全球卓越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国际同类高校中进入第一阵营。工程大是有担当、有抱负、有作为的大学。勇于争创一流、敢于担当作为、善于变革创新的工程大人,正在抢抓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提速超车、弯道超车、变轨超车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工程大也面临着挑战: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需进一步深入,高水平人才队伍需进一步扩大,原始创新的动力需进一步激活,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全方位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的内涵式发展,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工程大事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三)

站在 40 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工程大人一定初心不改,只争朝夕,肩负起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历史征程上再出发。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工程大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把学习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完成好,牢牢把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工程大将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四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完善包括博士学位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学位体系,深化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校内校外融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努力办成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要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工程大将始终坚持人才强校这个根本战略,把人才作为实现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培并举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人才引进的高端导向、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才局面,努力办成尊重人才的大学。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要准确把握学校特色定位,工程大将始终坚持特色发展这个根本理念,构建科学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要完善需求导向的科研聚焦攻关机制,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流动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建设好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和设计学上海市 IV 类高峰学科的同时,力争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行列,助力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努力办成充满活力的大学。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要具备全球的视野和眼光,工程大将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这个根本思路,加快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要对标国际标准,高起点建设好国际联合教育研究院,将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的合作平台纳入其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国际影响力,营造包容开放、多元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氛围,促进中外师生的沟通理解和文化交流,努力办成开放融合的大学。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要有独特的大学气度和崇高的大爱文化,工程大将始终坚持大团结大繁荣这个根本策略,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要积极面向海内外,

在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助推产业发展过程中展现胸怀和气度,实现大团结;要争取联组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开发大课题,承接大项目,争取大经费,申报大奖项,实现大发展;要通过文化兴校,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切实增强学校创新发展的动能,实现大繁荣;要让工程大的发展成就师生的发展,体现大学有大爱,努力办成人气集聚的大学。

(四)

40 周年华诞,是工程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工程大人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新起点,更是推动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的新引擎。

40 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讲,已是到了不惑之年。与拥有900 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建校 380 多年的哈佛大学,以及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高等院校相比,40 岁的工程大,依旧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处在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工程大欣逢盛世,这是历史对我们的眷顾!

——站在新起点,工程大拥有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文化自信、理念自信、模式自信,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一面旗帜,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续写属于工程大人的勤奋的坚守、求是的信念、创新的基因、奉献的荣光;

——放飞新梦想,工程大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已经绘就了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并力争在国际同类高校中进入第一阵营的新蓝图。今天的工程大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为实现梦想而拼搏,让前辈先贤的宏伟志向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早日实现;

——接力新奋斗,工程大人必将在伟大时**育的光荣使命上有新作为,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汇聚海内外工程大人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使命的业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实践中再创新辉煌!

启航在程园,奋斗在程园,腾飞在程园,圆梦在程园。我们坚信,工程大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My dear SUES, happy birthday! 谢谢大家!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