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学院、各位同学:
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和美有关合作方承办。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探索韧性社区、环境教育、低碳环保、食物系统、危机应对、公共卫生、健康福祉、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机遇,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作品。鼓励参赛选手应对人工智能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智化转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致力于搭建跨文化共创平台,深化两国人文交流,通过融合中美文化视角与跨界合作,鼓励青年创客以首创精神为核心,共同开发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原型。大赛不仅强调开源共享文化、引导创意向实际应用转化,更推动两国青年关注人类未来福祉,促进中美创客文化与生态的共同建设,助力青年创客社区和众创空间环境优化,培育青年创客成长成才,最终实现创新方案的分享与合作行动。本次大赛校内选拔赛由管理学院承办,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协调相关事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结构
主办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承办方: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微能
二、赛事日程
校内选拔于 6月8日截止报名
三、赛道设置
2025 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赛区分为主赛道、职业院校分赛道和中小学体验赛道。主赛道、职业院校分赛道和中小学体验赛道在报名时有所区分。
四、团队报名
报名者需通过登录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官方网站,选择所属赛道后,完成团队报名工作。报名者可选择个人或团队方式参赛。报名者以个人名义报名时,需依照其所在学校/单位的属地选择中国赛区或美国赛区参赛,团队报名时则需依照团队领队所在学校/单位的属地选择中国赛区或美国赛区参赛。
为促进中美两个青年交流,大赛鼓励中美选手联合组队,如报名项目为中美选手联合组队完成,报名时同样依照团队领队所在学校/单位的属地选择中国赛区或美国赛区参赛。
同一个项目只能选择一个分赛区的一个赛道进行报名,不得重复报名多个赛区,也不得重复报名多个赛道,报名团队需慎重选择赛区和赛道。如发现同一项目同时报名多个赛区或多个赛道,大赛工作组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五、报名要求
● 以团队形式报名时,团队总人数不得超过5 人(含领队),领队为团队的联系人和代表。
● 鼓励中、美两国选手联合组队。
● 职业院校分赛道的团队成员均需为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在读学生。
● 分赛区选拔赛开始前,团队可替换一位或多位成员,领队不可更换。
● 一名参赛者只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到一个项目之中。
● 每个参赛项目可至多有一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得再以领队或者成员身份参赛。
● 参赛个人或团队需在报名时签署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参赛者声明,报名成功后则视为参赛个人或团队完全接受本大赛参赛者声明。
● 本大赛不收取报名费。
六、参赛作品要求
1、主题要求
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倡导参与者参赛者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产品原型”。鼓励参赛选手应对人工智能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智化转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2、创新性要求
大赛注重创客精神,鼓励创新与原创。作品需解决未被充分探索的问题或提出全新解决方案,不能与往届作品或市场现有方案重复。参赛项目须为团队近一年内新创作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能清晰展示分赛区线下选拔赛过程中团队或个人的工作量及进步,提交的作品须在社会及技术层面上实现创新。参赛作品须是在参加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之前和期间未经商业化、产品未量产及销售、未获得商业性投资(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私募基金等投资性的资助、奖励、借贷或股权性投资)、未获得政府政策性投资。分赛区选拔推荐参加总决赛的团队应未进入过往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应未获得往届其他教育部赛事白名单赛事的省级(含)以上奖项。大赛工作组和各分赛区选拔赛承办单位将严格对参赛作品进行创新性检索,如发现不符合竞赛规则的作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3、作品呈现要求
参赛者需要在分赛区选拔赛阶段完成作品设计工作,制作出可演示的产品原型,且能够充分证明作品的主要工作量是由团队或个人可以完成的,而非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多年研究成果。作品原型应呈现出可实现的社会创新或技术创新功能。鼓励所展示原型基于开源软件或依托开放标准的软件及技术,使用通用硬件平台,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呈现。鼓励团队展示项目迭代过程(如设计草图、过程方案),而非仅呈现最终成果。最终参加决赛的原型或者模型应尺度恰当,适合在比赛场地展示、组装和搬运。从分赛区预选赛晋级决赛的团队,需要在决赛阶段完成针对产品原型的改进、升级和测试等工作。
4、技术平台要求
参赛作品应采用可开源的技术,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技术平台和使用相应的工具和设备。
七、报名方式
请于 6月8日前将参赛作品提交至1370186337@qq.com
八、校内联系人:
顾静
电话:021-67791479
办公室:教学楼F112
管理学院
202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