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学校党委中心组举行专题理论学习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徐以骅教授应邀来校作了题为《宗教在上海高校:如何看、怎么办?》的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鲁嘉华,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王岩松,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机关科级干部、辅导员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学习。鲁嘉华副书记主持了学习会。
徐以骅教授的报告从中国的宗教国情、高校的宗教处境、对高校宗教问题如何看、怎么办以及大国宗教四个方面谈了如何看待高校的宗教问题。
徐教授认为,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提出了“二化一导”,即中国化、法治化、积极引导。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严打“宗教极端主义”。这些中央精神对于新时代做好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教授提出,针对当前高校的宗教问题,我们需要调整思路、创新推进。具体来说,就是从消极防堵到积极引导、改被动为主动、攻防结合、从外松内紧到表里如一。在高校开展宗教工作,既是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着力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防范校园传教的要求,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依法管理高校宗教事务、依法管理高校涉及宗教因素的教学科研活动。
徐教授强调,高校不仅应该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也应该成为教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思想以及正确宗教知识的重要平台;发展宗教智库建设,对接国家战略,是新时期大学宗教工作的一项新任务;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在宗教领域的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应成为宗教领域“中国概念”“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出产地。在继续绷紧抵御境外非法宗教渗透这根弦的同时,开展宗教安全领域的“积极安全”活动,助力和对接国家对外战略,使高校的宗教工作更上一层台阶。
徐以骅教授观点新颖、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广大教师表示听完报告,对高校宗教工作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