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新工科”是“老树花开”还是“旧酒新瓶”?

时间:2018-05-22浏览:1939来源:新民网作者:郜阳摄影:



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国内高校工科生在校人数规模庞大。然而,一些新经济领域人才急缺的现象频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都出现了人才缺口。本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

去年起成为热词的“新工科”,只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老树花开”呢?

“新工科”究竟是什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一套由教师自主研发的智能灌装系统已经投入到本科教学中,这是工科类院校与时俱进,创新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上海共有16所高校40余个项目入选,其中,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6项入选。《通知》称,“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

在上海电机学院高教所王莹副研究员看来,新工科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工科”不是“截然两立”,而是一种更新进化、升级换代。“‘新工科’的‘新’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新兴’学科;二是对传统的、现有的‘旧’学科转型、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学科;三是由不同学科交叉,包括现有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而产生出来的‘新生’学科。”王莹表示。

学生、教师和学校都要改变

“新工科”的概念在去年已然提出,推行一年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新要求。“新工科要求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尤其要加强深度学习的能力,能够对知识深加工,从而能够处理信息并构建长期、深刻的理解。”王莹告诉记者。

教师则需要根据“新工科”的要求,及时吸收新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和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模式上,要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学环境也要跟着“升级换代”。课堂上,学生只需带上VR头盔,就可“走进”飞机驾驶室中,跟老师学习飞机驾驶知识。作为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之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虚拟现实综合实验中心去年底启用。该校教务处处长方宇介绍,实验中心的建成,是顺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工科建设的重大需求。

实现从“制造”到“创造”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关键在人才。我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从实际来看,这样的工程教育规模尚不足以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大量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正是“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据介绍,上海电机学院大力充分运用3D网络环境、增强现实和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持研究性学习,通过增强信息、身临其境、加深理解等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丰富第二课堂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特长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平台内转专业、辅修和跨学科选修等个性化学习需求创造条件。

“创新创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新工科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王莹补充说,“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之间有着高度的融合性,用创新的精神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两者结合体现了智能制造的时代要求。”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379420.html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