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首届全国理工类院校外语学科“人工智能+X”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时间:2021-05-25浏览:337来源:外国语学院作者:亓明俊摄影:

523日,首届全国理工类院校外语学科“人工智能+X”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暨全国首家“智能工程外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成功举办。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西南交通大学等近三十所高校和企业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人工智能+X”复合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学科建设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论坛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夏春明副校长出席会议,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刚教授和数理外国语联合党委书记钱慧敏教授分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揭牌仪式。

夏春明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全体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及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对我校“人工智能+工程”和“人工智能+外语”学科发展、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前期实践进行了充分肯定,对“人工智能+X”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致开幕词。她介绍了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成立三年来的发展,指出联盟致力于对接国家“双一流”“文化走出去”等战略,提升了我国外语学科的影响力。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孙玉社长致辞,他指出“人工智能+外语”相关研究凸显了跨学科属性和应用性特点,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开幕式上进行了全国首家“智能工程外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共四位专家代表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赵晓临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以语料库研究院为案例,分析了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研究的内涵与意义,为外语研究及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为民教授主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方志军教授介绍了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目前在“人工智能+X”与航空、医疗、服装、汽车等领域协同创新方面的诸多探索和实践,并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智能模型和助教机器人方面助力外语教学的思考和设想,强调我们要拥抱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助力外语教学的新高度。第三场主旨发言由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主持,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智能技术在语言领域的应用和智能技术应用于作业批改、资源库建设、教材编写、备课及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并提出对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的一系列展望。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宏副教授主持,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真真副教授用详实的数据介绍了移动学习支持下的外语智慧教学的相关探索,分析了移动学习的诸多优势,并展望了移动学习未来在开发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

会议圆桌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立华教授主持,数十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各抒己见,就“人工智能+外语”探索改革及取得的成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器人在翻译及教学领域的成果和发展、理工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及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多个领域和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圆桌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总结。

此次论坛的召开,正值全球化、信息化的大变局时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人工智能+X”外语数字资源及课程建设,如何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如何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培养融通性国际化外语人才、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发展的深度融合,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在新一轮高校教育创新中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高校外语专家和学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在本次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畅谈己见,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智慧的启迪碰撞。相信此次论坛的召开会进一步引领并推动高校外语学科改革,为各参会高校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外语”等融合型人才带来新的启发。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