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智能制造的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

时间:2021-05-18浏览:1764来源:新闻网作者:摄影:

讲座题目:智能制造的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

主讲人:吴晓莉

主讲人简介:吴晓莉,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社科优青,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CCF高级会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委等。吴晓莉教授一直致力于新工科模式下的交叉领域——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通过设计学、工效学、认知科学等分科知识的共性导向和交叉融通,研究智能交互环境下人-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可视化与设计认知理论、方法体系。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近年来,吴晓莉教授负责的人因与信息系统交互研究团队以工业智能化转型需求为背景,以国家、江苏省等项目为依托,紧密围绕视觉生理与脑科学技术交叉的信息认知,开展大型生产实时调度、制造过程全流程实时监控等工业领域的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研究,服务于光伏产业、核电控制等方面的工业智能转型。

讲座内容简介:新一代工业智能面临的重大难题和严峻挑战是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关键是人、机、物的协同共生。在工业智能转型中,特别是大型生产实时调度与制造过程全流程监控,如何通过人与信息物理系统的感知融合,改善输入端的表征方式,达成“信息高效传输和人精准决策的协同共生”,对于维系智能制造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机交互层面分析,与系统直接交互的“人”——决策者(操作员、指挥员等具有特殊任务的执行者)、拥有“人工智能”的信息系统、物理系统,形成的智能交互模式,其关键在于人与生产制造信息元的交互达成人机物的沟通共享、实时告警、协同作业。系统的运作、监管和决策完全取决于信息输入端的表征方式,即操作员执行排查、调度、应急通信等任务时,完全依赖可视化的信息呈现进行感知、分析判断、预测,并作出决策。信息可视化表征将极大地改善系统中的人(任务执行者)获取信息、知识推理、判断决策的认知绩效,达成实时交互的人机物闭环系统中呈现出全流程、全透明的数据信息贯穿运作,实现操作员与生产运营层面的车间智能运作充分感知融合,即人机互融。

讲座时间:2021/5/21 1300

讲座地点:现代交通大楼8B222

主办单位: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521日下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邀请了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莉来我院作学术讲座。吴教授江苏省社科优青,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CCF高级会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委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

吴教授以“智能制造的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为主题,探讨了智能交互环境下人-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可视化与设计认知理论、方法体系的关系。从人机交互层面分析,与系统直接交互的”——决策者(操作员、指挥员等具有特殊任务的执行者)、拥有人工智能的信息系统、物理系统,形成的智能交互模式中得出,其关键在于人与生产制造信息元的交互达成人机物的沟通共享、实时告警、协同作业。系统的运作、监管和决策完全取决于信息输入端的表征方式,即操作员执行排查、调度、应急通信等任务时,完全依赖可视化的信息呈现进行感知、分析判断、预测,并作出决策。信息可视化表征将极大地改善系统中的人(任务执行者)获取信息、知识推理、判断决策的认知绩效,达成实时交互的人机物闭环系统中呈现出全流程、全透明的数据信息贯穿运作,实现操作员与生产运营层面的车间智能运作充分感知融合,即人机互融。

报告指出,新一代工业智能面临的重大难题和严峻挑战是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关键是人、机、物的协同共生。在工业智能转型中,特别是大型生产实时调度与制造过程全流程监控,如何通过人与信息物理系统的感知融合,改善输入端的表征方式,达成“信息高效传输和人精准决策的协同共生”,对于维系智能制造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问题深刻,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