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所谓的“历史文化景观孤岛”。这些“孤岛”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利用,这些“孤岛”会和周边的环境不相融。最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生导师、景观规划专家魏真通过多年对上海历史景观的调研,推出了《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与利用》一书,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魏真博士解释说,所谓的“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就是历史文化景观面积在周边的大规模建设中不断缩小,最终成为类似于“孤岛”一样的形态。上海有很多这样文化景观孤岛。比如一大会址,还有豫园。在魏真看来,这些“孤岛”的保护利用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不仅是城市过去历史的见证,也为城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城市的这类“孤岛”,有许多因为保护不力,最后彻底消失。魏真对青年报记者说,对于“孤岛”的保护和利用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孤岛”建筑本身的修复和保护。第二个是孤岛与周边环境之间“灰色空间”的过渡。所谓“灰色空间”的过渡,就是通过环境营造,让“孤岛”显得那么突兀。现在第一个层面做得很到位,但是“灰色空间”的过渡因为涉及到综合管理,做得还不到位。比如豫园周边的商业气息就过于浓重。
为了给“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与利用提出自己的建议,魏真用了一年半时间,在上海实地调研了183处历史文化建筑,掌握了第一手的建筑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并四易其稿,最终完成了《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与利用》一书。在书中,魏真的一些真知灼见,也引发了业内的热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