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向“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宣誓

时间:2014-10-28浏览:109来源:上海教育 作者:陈韬摄影:

 

记者注意到这么一组数据,自2000年高校扩招至今,沪上高校在校人数从22万增至64万,翻了近乎两翻,而与之相对的是教师数量仅从2万加到4万,其中大约占教师总数约50%的教授、副教授人数也仅涨了一倍。简单的算算就知道,高校的师生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本科生的受教育质量不能说不受丝毫影响。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趋势下,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本科毕业生质量的下滑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刚刚结束的沪上高校党政干部会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的培养。大学一定要把本科生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和生命线。政府将把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否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同时会议还表了决心,上海将着力引导高校创新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模式,支持高效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为参照,建设一批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达到国际水平的本科专业。

正视差距,直面问题,上海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敏锐洞察和深入调研之后,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举措,其中颇为醒目的便是2012市教委推出的高校骨干教师激励计划试点申报项目。经过严格的评审筛选,今年秋,该计划将正式在沪上包括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8所市属高校内铺开。

不难看出,计划的实施是希望通过加强高校骨干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评价,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能力,回归教书育人本原。

今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对之前某本科毕业生发出:“上了四年大学,都记不清哪位教授给自己上过课”的感叹,校长葛世荣面对在场数千学子致歉。

为什么校长要道歉?因为他深知教授少给本科生上课从道理上站不住脚,因为教学是教授的本分,也是“教授“二字的应有之义,本科生应该享受来自教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利。那么在学生感叹,校长道歉这些表象的背后人们不禁要问:“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真的很重要吗?为什么少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如何提升当下本科教育质量说起。从常识理解,二者是有紧密联系的,本科生接受高水准的教学引导,显然是更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

颇为醒目的是,此次市属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内容具体而刚性: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凡受聘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为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授课不得低于108个课时、担任行政或其他职务的“双肩挑”教师不得低于54个课时(不含专题讲座、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每学年均需承担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助教或师资博士后任务,教授带教人数不少于2人,副教授带教人数不少于1人。同时,教师要将其电话、邮箱、办公室地址公开,确保学生有问题及时向其咨询。凡受聘教师均要遵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为学生答疑和辅导。

上述这些指标均为强制性的,也就是说,与教授、副教授续聘、晋升等资格直接挂钩,完不成将会导致被“一票否决”。

而这些条款中最为核心的,用副市长翁铁慧走进前不久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市长热线》节目时说的一句话来概括最为贴切;“我们要把教授的人和心拉回本科生课堂。”

本科教学,主角不能少

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必要性,从官方给出的文件精神中已经得以确定,那么在教学一线中,其优势体到底体现在哪里?

殊不知,我们的高校能吸引多优秀生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一批教授“大牛”们。在高考填志愿时,经常会听到学生或家长爆料,“之所以选这所学校,选这个专业,就是冲着某某教授去的”,而当入学后面临选课时,涌向知名教授的情况则更不鲜见。如果缺乏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学生们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关于这点,常年坚持站在本科生讲台的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宪权深有体会;“ 上课是老师的一张名片。要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就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从而喜欢你的人,反过来,喜欢你的人则更激发他们对课的兴趣,甚至会因此改变自己的专业取向,影响到命运,这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多年前在复旦大学等高校就有“蹭课”现象,为什么蹭课,那是因为好老师的课程,他们选不着。这说明好的老师是受欢迎的,让学生喜爱的老师走进课堂,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益的。”在日前召开的此次激励计划的媒体座谈会上,市教委人事处长周景泰的一番话也道出了教授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而来自上海大学理学院的王卿文教授则形象地认为,教授不上课就好比医生不看病,立身之本丢不得,他同时觉得教授的作用是多数青年教师所不能替代的,着就如同老大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教授也是在讲台上历练多年而摸索出的自成一家的教学风格,对于本科学生影响更大。

对此,市教委副主任王平认为,相对青年教师,教授一般学术造诣精深、教学经验丰富、视野开阔他们为本科生上课,本科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能获得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等。后来踏上社会的事实也证明,教授对于本科生的成长和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需要有最好的老师,去给学生上专业课、上人生课。

在此次激励计划中,有一条规定同样引人关注,就是教授和副教授必须带教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这显然是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和保障本科教育质量。对此,周景泰予以了解读:“我们倡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不是一留校就上讲台授课,而是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后,再给本科生授课。”他进一步认为,现在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博士毕业,入职前基本都是跟导师做课题,做研究,缺乏教学阅历。因为教师数不够,助教也上台授课了,这对本科教育质量是没有保障的。推出激励计划,呼吁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回归课堂,把空缺补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吃亏。

“前沿”与“基础”之辩

俗话说:“响鼓无需用重锤”,此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之所以强制性的出台了“规定动作”,证明目前高校的教学现状确有问题。

如果说高校师生比的变化影响到的是学生选到教授的课的频次,那么教授没有站在本科生讲台上这一事实确带有一些主观色彩,这也正式此次激励计划所明确指向的。

事实上,对于倡导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2006年,2012年三次发文予以规范,但似乎症结较为顽固,出现了一些诸如和别人合上一门课,开几次讲座就算是上课等一些“打擦边球”的情况。

教授为什么不给本科生上课?对于一个不情愿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而言,理由或许有很多。因为当今教授除了是个“教书匠”、科研工作者,还或许是项目负责人、社会活动者。但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恐怕是“要做科研,因此时间和精力不够用”,那么教学和科研真的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吗,以致教授要舍弃教学这一“本分”?

对此,来自上海大学理学院的教授姜颖很有见地:“大学的任务有两个: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作为大学教师就必然会承担两方面的工作:教学和科研,其实这两者是互补的。做科研其实需要不时停下来看看自己所做课题在本学科本领的位置,教学对这个过程实有很大好处,因为让自己对某个问题理解更清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讲解出来。”

当下,谈到教学特别是基础课程教学对于科研的促进作用,普遍认为离前沿较远,对科研的影响甚微。对于这种观点,姜颖不敢苟同,他认为,近几年,世界上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均来自传统的基础问题,而并非所谓热门的前沿。能否将本科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其实考验的是教师对这些基本理论的理解深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们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提出各种问题,在探讨互动中会促使教师不断地深入地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而显然会潜移默化的有助于科研工作。

反过来,姜颖认为,离开科研的教学也是不妥的。本科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课程教学,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经典,如果不及时添加新的内容,就会显得陈旧,从而与现代科技前沿脱节,学生自然就没兴趣,也不很明了该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让科研融入教学,使得本科生的课堂有实践,有深度,市教委高教处处长何敏娟从操作的角度介绍了一个颇有价值的举措:本科生三进。就是说,让本科生进教师团队、进课题组、进科研项目等等,使得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融入教师团队,跟着老师,学老师,参与科研项目。

对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的资深教授刘西拉很有体悟: “为人师表者要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不光是讲公式,照本宣科,而是要让课堂变成一个实验室。譬如,我们的工程教育要上概论课,不要老是在讲堂上,一定要拉到蓝天下,到工地去,马上就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刘西拉看来,把课堂变成实验室,这样学生喜欢,而且教学科研两不误。

在沪上高校将教学与科研很好融合的教学范例中,上大历史系主任张童心教授就是个值得一提的人。除了平时负担行政工作外,他还长期在考古工地现场指导发掘工作。与许多名教授一样,张童心还担负着指导研究生、负责重要科研项目等工作,但他始终心系学生,从未忽视本科教学,每学期必开课程,有课程必准时上课,风雨无阻。在2011-2014年间,张童心先后开设了“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 “考古学通论” “田野考古基础”“上海历史与文物”等多门课程,选课学生人数达两千余人次

能够将科研成果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张童心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仅仅是一门针对本科生的通识课“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他就设计了课堂理论教学、校外专家讲座、考古现场考察(带队前往松江广富林发掘现场)等,将一门课上出了趣味、上出了深度。曾有同学在上完张童心的课后感慨:“教授的课太有意思了,课上都是新鲜的东西。”该校的王卿文教授身为数学系主任,平日里除了数学,行政,出国交流,带教助教外,他还承担了三本数学期刊的主编工作,忙地像陀螺样的他愣是挤出业余时间专门为本科生编写了《线性代数》教本教材,得到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

 

将践行落脚学生

刚性政策看似强势,其实是一种导向,其最终目的是要确立“教学”二字在当代大学的地位,让高校形成一种尊重教学,热爱教学的良性文化。在这方面,上海师范大学是很有话语权的。

该校自2004年起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学质量月”活动,十年对教学细节的常抓不懈极大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意识。其中,近年该校的“精彩一课”教学大赛就是个打造教学文化的典型平台。比赛中,青年教师和教授们同台竞技,从教案,到课堂,从仪表到技巧,从表达到互动,大家台上较量,台下切磋。参加大赛的法政学院教授徐继强坦言:“这样的教学“阅兵”特别有助教授们找回教学里最最基础的东西,这无论对自己的科研,还是给学生传播知识而言都很重要。” 对此,副校长丛玉豪的话更为直率;“教学质量要提高,靠的就是基础,是细节,这应该是一种文化,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如今,整个学校的各个梯队的教师都将教学视为首要己任。以教学好为荣,其中,教授通常身先士卒,无论是给本科生上课的人数比,还是课程比均居全市前列。

围绕着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校本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可谓先行先试,其中,该校的团队激励计划就让人眼前一亮。据悉,学校将各专业的教授,优秀的副教授,以课程群的形式组成团队,这些团队是双向选择,每个团队由38名教师组成,由教授负责,共同承担本科生教学。“我们组建这个团队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最终一切落脚于学生的培养。”校长丁晓东告诉记者,“ 我原本考虑,能组建起几个这样的教学团队就已经很好了,后来居然有80%的教师报名参加,这足以证明,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本科教学是最重要的,都愿意把精力花到学生身上,这让我十分欣慰。”

要让包括教授在内的骨干教师进课堂,丁晓东认为首先要让他们收心。因此学校规定所有承诺参加骨干教学团队的老师,必须到学校来,除了必要的科研工作、外出查阅资料、开会,请假以外,其余的时间,原则上都要到学校来。“我们这么做,就是让这些老师感到学生需要他、重视他。”

为了进一步固化师生交流的时间,工程大还专门制作了方便教师给学生答疑的网站,让师生互动及时便捷,

“到工程技术大学读本科的学生,全程都有老师指导。”丁晓东的这句话讲的掷地有声。据了解,学校规定每一个团队里的老师,必须在一到四年级各找几个学生,必须指导他,这被称作学业指导。今年团队里的500多位老师,通过学业指导惠及了4000多名学生。甚至在新学年入学之前,工程大的老师们已经陆陆续续跟学生联系,开始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咨询,而入学以后,则一直做学生的专业指导、学业指导。

今年暑假,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最热闹的一个暑假,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对所有的培养计划做了全面的梳理,所有的老师都在说怎么给学生做导师,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在上海工程大学蔚然成风。

有一个现象令人欣喜,近两年,该校学生参与包括各类创新项目在内的各种课外活动的数量不仅大幅度提升,而且参加人数也大幅度提升。而这很大程度是源老师驻校时间长了,给学生指导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参与度自然也变得更加踊跃。毫无疑问,在师生间的一次次深度互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正在潜移默化的养成。

学校想方设法让所有本科生都能高频次地听到教授的课,教授不仅积极踊跃上课,还竭尽所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课程变得丰富多样。

在此,上海大学文学院就是个不错的例子。据院长曾军介绍,近三年来,选修文学院教授开课的学生人数近**次,相当于学院里的所有本科生每人均聆听过十次以上的教授授课课程。从课程的规模上看,除了既有诸如“李白杜甫的诗歌世界”“《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这类面向全校师生、选课人数多达一百五十余人的通识课程外,还有“跟名角学唱京昆”“20世纪前半期的中西文化论争”“古书注疏体例认知”等专业针对性较强、规模较小的课程,分别针对了不同年级、专业和兴趣的本科生选修。

为了解决学生选不到课的问题,今年上海交大也很有创意,为像刘西拉这样的“大腕”配了二三十人的教授级助教,将近600名学生分成了一个20多人的小班,与教授的交流和联系就会便捷和深入许多。

据悉,明年对与符合相应条件的其他沪上本科院校,激励计划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当像教授这样的骨干教师都能走进本科生课堂,形成一种责任,养成一种习惯,上海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就会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未来,我们翘首以盼。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