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伟,出生于北京,旅居法国,现任IFA集团常务院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常务院长。
采访当日,柴立伟穿着一位学生的作品出镜,那是俄罗斯高级女装成衣品牌格鲁吉亚(Ria Keburia),灵感来源于日本的折纸。格鲁吉亚生于莫斯科,为了实现自己学习时装设计的梦想,在19岁那年只身前往巴黎,也是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昔日最出色的学生之一。
“设计师的特殊成长背景令她可以更好地将格鲁吉亚和亚洲的文化相融合。在这个系列中,每一块面料和每一件配饰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故事。即使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心目中的‘时尚概念’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最让我欣慰的地方。”
优雅源自生活态度
现年52岁的柴立伟,看着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身型比起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巴黎生活多年,她感叹着两国生活习惯的差异。“法国女性的生活显然更有品质,更优雅,更精致。她们很传统,会将相夫教子看作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她们由衷地热爱艺术,只要一有艺术展就会去细心了解,并将艺术真正融入到平日生活里的各种细节。可以说,她们的优雅是源自生活,包括家庭、服装、孩子的教育、厨艺。相比之下,中国的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一种对自身的要求。”
柴立伟出生在北京,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医生。自小她就时常翻阅父亲的书籍,有很多都是讲欧洲艺术精华的,“罗浮宫、高迪的教堂,很多关乎建筑、色彩的内容我都接触得较早。对色彩、艺术、时尚也特别好奇,虽然那时候根本不懂时尚。”小时候,虽然家里经济条件拮据,但父亲对穿着依旧很讲究,“我说的讲究不是要穿多好的衣服,而是很注重细节,比如一定要整洁、干净。那时候还没有熨斗,父亲就将裤子压在床垫下,第二天早上起床裤子就变得很平整。”小时候她还学过小提琴,接触到的亲戚、朋友,也都是对艺术尤为热衷的,这一点对柴立伟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国际化需提升审美
内地改革开放后不久,她就跟随父亲去了香港生活,在那里待了13年。1989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在法国时装ESMOD学院学了三年的服装设计。当时她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异常好奇,所以选择继续在巴黎第十大学经济学专业进行深造。毕业后,她当了三年的记者,同时协助中国杂志驻巴黎业务代表与《L’OFFICIEL》等时装杂志成功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担任中法文化交流协会的秘书长,负责中法多元化会议与文化交流,帮助中国知名画家前往法国举办个人展览。
2002年她来到上海,成立了第一所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时装教育类中法合作高等院校。
四年后,在上海莫干山路创办了艺法画廊。目前,学院在土耳其和泰国的教育合作项目也已经开始顺利运作。“想要令中国的时尚在国际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然要将我们的时尚审美高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增加中国设计师作品中的中国元素的比例,中国时装界的未来应该是走出复制国际大牌的老路子,创造体现中国精神和民族元素的好作品。”
她喜欢参观当代艺术展,听当代音乐,看时装方面的书,平常喜欢插花,厨艺。“我走过20多个国家,50多个城市,对我来说,优雅就是对时尚潮流了如指掌,但不随波逐流,并且深信自己就是时尚本身。真正的傲慢来自于一种生活态度,那种态度就是:优雅地生活,优雅地老去。”
原文链接:
Ilady优家画报: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MDc5NTA2Mw==&appmsgid=10047041&itemidx=6&sign=252eef712840658e4604ceac5da8c316&scene=1#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