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中职生的课表上,一半以上是动手实践课程,但走出课堂,他们或许还要半年左右才能真正适应岗位要求。如何更好地对接校园的学业评价体系和企业职业技能素养要求,校企双方都在不断磨合和摸索之中。去年,本市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专业首轮改革试点,如今,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已通过论证,试点学校本学期和下学期开设的课程教学方案也已通过逐门评估。在论证过程中,不少试点学校意识到,双证融通,需要融通的远不止职业一技之长。 重组考证课程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中职一年级学生李佳成就读的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正是首批“双证融通”试点专业之一。电器安装与线路敷设、继电控制线路装调,这些课程内容着实满足了一把男孩时代动手做技术的梦想。“能拿到一张职业资格证,对找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李佳成表示。 李佳成说的证指的是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四级证书,相当于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按照传统模式,中职学生获得这张证书,需要在修读完学业课程后,进行8至10周培训,最后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在“双证融通”试点下,学校重构了原来的课程体系,设置了5门“双证融通”课程,通过所有课程考核,则意味着证书到手。 学生职业素养需加强 这样一份方案出炉,前后历时近一年,直到目前,仍在不断修改完善之中。如何做到学业体系和职业要求更紧密对接,是试点学校面临的挑战。 近日,市教委出台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所招聘的中职毕业生总体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达到48%。不过,在总体满意的情况下,也有企业表示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需要加强。 有企业反映,一些学生面试时,动手技能、理论素养具备,但正式用工后,不肯接受加班、翻班等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在此前举行的论证会上,专家提出,试点学校应对职业素养培养和考核进行优化。市教委“双证融通”项目工作人员宋磊表示,原先的考核方式偏重看最终成果,但企业更重视的是规范性操作流程。修改后的考核方式将关注过程性考核。 建议“双证融通”零对接 据申通地铁集团组织人事部部长张海燕介绍,企业对新入职大专以上毕业学生,在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方面,没有设置一定的“门槛”,但实际参加考试晋级,一般需要经过试用期,现场一定的工作实践,周期较长。张海燕表示,“双证融通”将技能培养的关口前移到校园,入职后将实现“零对接”。 链接 双证融通 作为提高中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上海于2012年启动了改革试点,建立职业要求和专业要求两者融通的学业评价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今年本市将深入推动试点,在10所试点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5类职业资格证书全面开展改革试点。 原文链接: 劳动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30718/n29897/n29910/userobject1ai156131.html 转载连接: 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3-07-18/156253528.html 新浪网:http://sh.sina.com.cn/news/k/2013-07-18/092654631.html; 新民网:http://www.news365.com.cn/xwzx/sh/201307/t20130718_13367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