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260家企业走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带来4300余个岗位,有意思的是,此次招聘会的招聘对象不是大四学生,而是限定在校的一至三年级学生。这种产学合作的方式在工程大开展多年,此次首次升格为“预就业工程”,并试图真正将之做成就业难的一种“破冰利器”。 前天的招聘会上,人山人海,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们几乎倾巢出动。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大一年级的小王同学表示,虽然她现在才大一,但还是想提早了解一下就业市场。经过一番打探后,由于缺乏面试、工作的经验,甚至是英语4级成绩单,她发现,原来找实习都不是一件简单和过分乐观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份真正的工作。 “过去,不少学生总是认为就业、应聘是大四毕业生的任务,其实不然,提前让学生在职场中试水练兵,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和招聘的过程,从而认识与自身的差距,促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是我们的目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孙培雷说道。 学生通过参加“预就业工程”,缩短了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进程。这一点,过来人最有体会。 工程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黄顺,早在去年11月就已经成功与上汽集团下属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签了“四联单。黄顺介绍,在他大三的那个暑假,通过学校的产学合作双向见面会的招聘现场,他进入了一家制造机器人手臂的德企,迈出了他对于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黄顺还提及,今年大四了,当他再次站在面试招聘会的现场,明显比一些外校同学多了自信和从容。和他一起参加公司群面的学生中,不乏交大、同济这样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但他发现,在自我介绍等表达自己的环节中,他明显更有经验和沉着冷静。 原文链接: 青年报: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41676/userobject7ai3544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