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大学生设计出自动分类垃圾筒 有望进入公园商场 唤醒公众环保意识

时间:2012-11-14浏览:366来源:青年报作者:摄影:

 

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学院四名学生设计出了自动分类垃圾筒,能使垃圾摇身一变成资源。该项目将在日后寻求推广,有望在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安家

 

垃圾分类意识低促发明

垃圾分类过于繁杂、不知道如何区分各类垃圾、分类垃圾筒的成本远远高于单筒……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大三学生赵振峰及组员们发现了垃圾分类的现实尴尬。

四名学生决定将垃圾分类作为创新项目的研究主题,根据他们设想,如果有一款能自动分类的垃圾桶,那么在扔垃圾时就轻松了。

市面上成型的自动分类垃圾筒结构较为复杂,往往适用于工厂。然而,市民随手一扔的垃圾也不可小觑。项目成员龙刚同样认为,设计一款可自动检测、识别、分类的全自动垃圾筒势在必行。

为此,赵振峰和组员们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查,反复对比后尽可能地优化设计,将这款环保型自动分类垃圾桶从构想演变成了现实。

 

识别准确率能达到90%

记者昨天在工程大的机器人实验室里见识到这个刚刚荣膺知行杯三等奖的自动分类垃圾筒。依次将泡沫塑料、金属笔、玻璃瓶扔到垃圾筒,结果,每件垃圾都先在一个电容式传感器上得以材质上的识别,根据检测到的材质,可以被自动分类投放到垃圾箱底部的对应着的塑料、金属、玻璃、其他等四个类别的垃圾收纳空间里。

想要真正做出实物来可不是简单的事。据项目负责人赵振峰说,仅结构设计已尝试多次,电路板、控制器更是不停地修改直至最佳状态。在调试初期,一个丢弃的塑料瓶在检测后可能导致分离器运行受阻,赵振峰和组员们就着手优化分离装置,电路困难主要在元器件之间的影响,要防止信号干扰,否则会影响检测准确度。

查资料、看教程、不停地尝试,赵振峰和组员们就这样边实验边自学,不懂就去找老师,找学长帮忙。如今,这款自动分类垃圾桶的识别准确率能达到90%

 

创新设计待推广需改进

依据不同垃圾的材质,根据不同的介电常数进行分类、室外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赵振峰同组员们认为,环保型自动分类垃圾筒既实现了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又达到了能源回收再利用,符合现代社会的资源使用理念。为了更加简单,节约成本,我们不断对其进行了优化。相较结构优化前,成本足足降低了30%,龙刚说,分类垃圾重在节能环保,所以只有降低成本才有被欣赏的价值。

学生从立项到最后的实物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这份自主钻研的精神是很可贵的。项目指导教师张春燕认为大学生创新项目重在可行性,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然这款环保型自动分类垃圾筒在上海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和知行杯已崭露头角,但张老师认为,如何不被环境因素影响自动识别检测的准确度、尽可能地贴合人们日常使用的习惯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就自动分类垃圾桶现状推广还需假以时日。

据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到两项专利,当下最需要解决的是将抗干扰能力和分拣速度得到提升,即好比同时扔入易拉罐和塑料瓶,是否可以同时得到快速分拣。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2-11/14/content_102188.htm?div=-1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