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您认为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是什么? 汪泓:首要的任务还是人才培养,高校在利用本身的科研和服务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助力的同时,只有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辐射性地产生出更多新的思想、新的设计、新的发明创造。第二,要从知识创新为重点转向知识服务主向,把高校的科研优势切实地转化为生产力。第三,我们要在以往高校办学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和重要产业资源,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技术。 《上海教育》:在高校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能做什么服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如何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的? 汪泓:这方面,我们学校重点考虑在差别化竞争中做出优势,力求站在海外优势资源基础和已有高新技术运用平台上。首先,我们要考虑如何进行差别化竞争,在哪一领域能有发展空问;其次,搞清楚海外在该专业上有什么优势,国内在该领域中发展的优势和缺陷,从而扬长避短,将国外的优势资源和国内的科研优势资源对接,形成新的突破;第三,建立体制机制保障措施,根本性地推进学枝的转型。我始终认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根植企业创新环境,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上海地方高校应当紧紧抓住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机遇,创新办学模式,凝练办学特色,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上海教育》:学较为什么考虑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优秀工程师?作为一所非常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高校,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 汪泓:根据我校特点,我们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真正为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客观上看,就科研实力而言,我们和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一流大学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上海的产业发展中找准人才需求方向和人才成长规律,我们同样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近年来,上海工程技术走学以“海、陆、空”为构架组建特色学科群,以现代交通工程与管理为专业核心,大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卓越工程计划的实施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在,我们培养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受到社会重视,如东航、上航、申通、邮轮等公司对我们的评价越来越高,可以说,我们从中发现了我们的用武之地,这也更坚定了学校着力打造优秀工程师摇篮的信心。 工程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规划方面,学校紧跟上海社台经济、产业经济规划;在专业设置方面,综合评判各项基础,大力整合各项资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科建设方案;在专业发展方面,与相关产业单位对接,“订单式”招生、“订单武”培养。如学校的邮轮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汽车营销、多媒体设计、轨道交通、飞行员等,每一个新专业都与上海城市发展接轨,与上海脉搏共振。 《上海教育》:工程大将战略目标设定为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可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一目标? 汪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思考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教育思想观念。具体为:一个目标,即明确一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摇蓝、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两种模式,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武。 三个规律,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四个纳入,即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五种创新,即树立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