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上)夜深了,遥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大楼,位于十二楼的机械工程学院各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在实训大楼的柔性制造实验室里,依然可以看到埋头苦干的老师;在机器人创新工作室里,仍然可以看到沉醉于专业竞赛的学生------这就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校优秀党员程武山教授带领下的师生尖兵连科研创新团队。整个团队中,无论是默默奉献的教师老党员,还是朝气蓬勃的学生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创新实践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筑机械工程学院的累累硕果。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统一学院共同愿景 机械工程学院党员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的“两个纲要”,以“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为总要求,以“爱岗敬业、积极奉献”为载体,创先进组织,争优秀党员。与此同时,学院领导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学习李源潮同志在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调研时强调的讲话: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紧密联系教学科研实际确定活动主题,在本职岗位上争先进、在日常工作中创优秀,使创先争优活动符合实际需要、化为实际行动、取得实际效果。学院全体教师以此讲话精神为导向,积极围绕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学院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成绩斐然。 二、打造产学合作基地,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坚持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依托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创建了“中德联合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实训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现代制造系统实验中心”,与上海人民电器厂、上海电气陶器厂和SMC(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结合高校学科链、教师专业链、企业产业链,对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开创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新局面。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把支部建在科研项目上”这一良好的平台,更有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 三、创先争优增强动力,历年拼搏屡创佳绩 2010年对于机械工程学院来说是一个丰收年。五月,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团队荣获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第二届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奖”荣誉奖杯。这支攻克一个个重大难题的科研“尖兵连”是在院长程武山党员教授领衔下,本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科研创新为纽带,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骨干带头作用,全力打造的科技创新应用为特色的科研团队。近3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共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28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其中党员近20人,彻底改变了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凝聚了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了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其基本做法是,一年放、二年上、三年四年跟上趟,一年放是指前半年放在实验室,分三个阶段:熟悉试验、指导实验、编制创新实验,后半年做助教,听名师讲课,熟悉教学环节和秩序,二年上是上课、跟上团队学习,三年四年跟上趟主要是能加入团队,开展潜心研究,形成良好学术氛围,涌现了像何涛、樊江玲、钱华、夏鹏、董林、张春燕、周志峰等近20位年轻有为的党员教师,他们在众多重大产学研项目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机械工程学院通过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凝聚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3年来科研项目经费达2000万元,攻克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难题。七月,程武山院长带领相关教师和研究生,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参观、调研,共同探讨合作开发智能电网的用户端和测试平台。在与上海电气集团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院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压电器智能生产调试系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月,在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的“2010产学研结合优秀项目颁奖暨技术转移创新论坛”上,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程武山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与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合作的“塑壳式断路器智能测试台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在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会唯一一项产学研结合优秀项目奖。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在上海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已申请二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五项获得授权;获得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实现成果的技术升级。经过周勤之、庄松林两位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该项目综合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一月,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学院的“多功能快速微孔穿丝机”项目喜获工博会二等奖,受到教育部领导、市教委领导、校领导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多功能快速微孔穿丝机是由当今中国低压熔断器生产线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通过机械工程学院多位教师的不懈努力而研发出的创新型设备,涉及领域广泛、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回首默默走过的岁月,机械工程学院党员师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在谱写辉煌的篇章。2008年,学院承接了“NT熔断器智能生产线的研究和开发”。上海电气集团1992年从西德引进了制造熔断器生产线,但主要部分为人工操作。企业急于研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设备,并悬赏100万元作为该项目的奖励基金。在最后一轮与中科院机器人研究所的竞争中,机械工程学院项目组终究凭两项关键技术战胜了对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科研团队历经千辛万苦,饱经磨难。院长程武山曾通宵奋战,为方便检验程序就在办公室搭起了“临时床铺”,有时一个星期四五天都不回家,党员夏鹏教师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他就赶到了实验室调试机器,科研组成员在2009年一直忙碌到腊月28才回家过年。正是这些党员们以忘我的工作境界,只争朝夕的精神,经过近两年的奋斗,成功地攻克了十多项关键技术,使该生产工艺走上了计算机集中控制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申请了十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受到了用户的好评。2007年,机械工程学院承接了人民电器厂“低压断路器智能测试台”研发项目,该技术基本上被ABB、施奈德和SIEMENS国际三大巨头垄断。为此,党员程武山教授成立以党员为核心的8人项目组,冒着酷暑带领科研组的骨干党员北上哈尔滨,南下广州,遍访了20多家研究所和企业,掌握了其关键部件—脱扣器在很小空间作六自由度运动的难点,而国外仅实现五个自由度运行。经过两年的拼搏,机械工程学院成功攻克了这一难关,以RMM1-250断路器智能测试系统为代表的项目荣获2009年度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第22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 四、凝聚师生共同合力,累累硕果缀满枝头 机械工程学院党组织通过打造科研团队,实施科研创新,不断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强化了党员骨干的团队精神、科研意识和奉献精神,引领全院教职员工拼搏奋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2006年度上海市第二期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现已初具规模,在2011年将建成国内一流的CIMS基地。近三年来,学院发表SCI等三大检索论文20篇,出版20本教材和专著,申请专利24项,授权专利18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机械工程学院以“卓越计划”为旨,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把骨干发展成党员、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党建工作理念,创新党员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党建科创双丰收的良好局面。在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和带领下,一批批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科研创新上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练,他们在近几年的全国各类科研竞赛大舞台上充分的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并且为学院捧回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2010年中,获“上汽教育杯”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两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届工程实训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个;全国飞思卡尔大赛华东赛区三等奖;全国三位数字建模大赛上海赛区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共计1项国家级荣誉,16项市级奖项,获奖总人数达65人次。2009年,获“第七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优胜奖”;“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数学建模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2008年,获“第六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鼓励奖”;“上汽教育杯”二等奖和三等奖。2007年申请的爬线机器人和可连续攀爬细软线形载体的装置两项专利均已授权,同时还获“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学院张春燕老师自2006年至今先后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计划13项,参与各类科研竞赛活动近40项,获得各类奖项累计30项,在她的带领指导下,机械学院的“机器人社”获“上海市优秀社团”称号,在2008年分别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和“2008年RoboCup机器人国内公开赛”,荣获世界八强、国内季军的好成绩。在学院杭鲁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在08,09两年的各种比赛中凯旋而归,2009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一举夺得大赛一等奖;“单驱动四足步行机器人”参加上海科创杯获得三等奖;“环保用单驱动步行机器人挂载平台”获全国节能减排奖;2008年,“回转动力循环制动器”在上海第三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获三等奖;“绿色环保回转动力循环制动器”获全国节能减排三等奖。学院还成功举办2009年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荣获“国际赛制类人机器人擂台赛超级杯”和最佳组织奖。机械工程学院围绕科研项目展开支部建设的做法也广泛受到了媒体的密切关注,上海教育电视台也就此做了详尽的报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优秀的教师党员们用他们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刻刻地向我们诠释着机械工程学院院风 “团结,向上,开拓”。看到学院里的每一位师生都怀揣着理想迈着坚实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机械工程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朱蓓 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