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日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就业报告:截至11月底,该校2008届毕业生求职签约率上升至上海高校第一位。 近年来,工程大将学生就业工作融入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环节。学校“以销定产”确定招生计划,新专业设置与上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该校同时与沪上各大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学生,种种举措确保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以销定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 “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提前被招聘单位“锁定” 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本市各高校2008届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的排名情况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原本一些以培养金融人才闻名的高校排名有所下降。截至今年11月底的统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求职签约率上升至上海高校的第一位。 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程大的毕业生签约率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反而稳步提升,甚至超过上海多所名牌大学,其奥秘何在?校长汪泓认为,“关键是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学生的就业,‘以销定产’确定招生计划。” 解读“蓝皮书” 定招生计划 现在,工程大正制订2009年的招生计划。是扩招还是减招?是否要增设新的专业?做出这些决定,学校领导不是拍脑袋,而是仔细阅读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的蓝皮书,掌握整个产业布局;而且,学校还要到上海所有国企大集团去调研,了解各集团每年的用人状况。经过调查,学校有了初步想法。汪泓说:“经济形势还不稳定,为保证学生就业,总体上不进行扩招。轨道交通学院明年计划多招一些外地生源,许多城市都在修建地铁,4年后正是用人之时,可以确保扩招的外地学生就业。”在招生的时候,就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同时将就业融入学生本科教育中,是工程大近年来的一个办学特色。 “订单式”培养 引入新专业 工程大原本是一所以纺织、机械为主专业单一的高校,而近几年,学校引入一批新专业:邮轮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汽车营销、多媒体设计、轨道交通、飞行员等等,每一个新专业都与上海城市发展接轨、与上海脉搏共振。学校还有一批被称为“世博概念”的专业,如国际货运、会展与空间设计、产品包装与造型设计等。开办这些新专业,工程大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请来大集团、大企业共建,再与企业签约,“订单式”招生、“订单式”培养。现在,工程大的合作方几乎包括上海的国有控股企业: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上海航空等等。 不再“赶场子” 求职更省力 “以销定产”招生+“订单式”教育=稳定的就业率。眼下,为找一份工作而盲目“赶场子”是许多应届大学生经常要干的事情,来回赶、排长队让学生们身心俱疲。许多工程大的毕业生就省力多了,因为要招聘的公司早就“锁定”他们了。工程大一名航空运输学院的学生说:“我们这个专业是学校与上海航空合作办学,毕业后自然就直接找‘婆家’了。”还有一个服装学院的同学告诉记者:“大三的时候,跟学校合作办学的200多家企业就来招收实习生,可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被筛选过一次了。”有了长期的实习经验,对方早就相中了这位毕业生,“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将磨合期提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