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祖芸)自扩招之初,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便迅速出现30岁左右的年龄峰值,如今,该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已达50%。然而,学校非但没有出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所呼吁的“30岁大学教师群体素质隐忧”问题,反而呈现出“传帮带,争上游,树师风”的勃勃生气。校长汪泓道出原委:“面对无法回避的趋势,与其责怨,不如及早应对,创设长效机制与和谐环境。” 30多岁的教师教20多岁的学生,研究生才出校门就执教鞭,这样的现象目前在很多高校都能看到。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上海工程大遭遇的难题十分典型:一方面大学扩招使这类“成长型”高校快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较之研究型大学又相对缺乏顶尖名师资源这样的“软实力”。要迅速达到恰当的师生比,只有靠大量吸收和引进青年教师,渐渐形成了50%的青年教师决定着学校命运的发展态势。对此,汪泓认为,只能选择一条路:青年教师培养不能脱离学校发展,必须要让教师与学校共成长。 早在2003年,学校就制定并实施了《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和《特聘岗位选聘办法》,在制度上率先实现突破,为优秀青年教师创设脱颖而出的平台,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基金,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申请和承接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每两年选拔和培养15至20名校优秀青年教师,并积极推荐其参加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的选拔。凡是入选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者,学校按照市教委下拨经费给予1∶1的配套,并专为其配备导师,制订“传帮带”的培养计划。3年来,学校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数百万元经费。 另一方面,学校在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中设置学科带头人、主讲教授和学术骨干等特聘岗位,根据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滚动发展的原则,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造诣高深的青年专家学者。对这部分青年教师,学校特设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落实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支持其在学科梯队中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同时,进一步确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全体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主导地位、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优先地位。事实证明,特聘岗位制度实施3年来,促进了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推动了一批重点学科开始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带动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的整体提升。 每年7月,新教师上班的第一天,他们都会收到这样的“从教礼物”:校长亲授的师德课、校教学明星的示范课、“临床导师”的基础规范课。在汪泓看来,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太重要了,“这样能让青年教师从第一天就感受到职业的崇高、育人的神圣”。作为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举措,这些内容已被写入学校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教师培训的实施意见》之中,并以每年拨款2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予以保障。 针对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的状况,该校严格规定:新进教师必须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生工作,并作为专业技术聘任和申报的必备条件;积极选送青年教师到上海航空公司、上海地铁营运有限公司等企业或政府部门参加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如今,一批青年教师已在实践中崭露头角,有的青年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屡屡获得国家和市级奖项。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的实践让汪泓颇有心得,她告诉记者,这是一项需要付出耐心和恒心的系统工程,既要把握好学科建设方向,又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和青年教师专长;既要用战略眼光做长远规划,又要针对现状设计可操作的措施;既要善于发现青年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给他们事业的舞台、发展的空间,又要始终坚持在学校发展中培养和使用、在学校建设中发现和锻造。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与学校荣辱与共,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