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报

学校校报

2020年11月30日总第921期

时间:2020-12-02浏览:775来源:新闻网作者:摄影:

11月30日.pdf

一版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启动

1124日上午,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启动暨集体备课会在行政楼406会议室召开。全体讲师团成员参加了本次备课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主持。

校党委书记李江首先就中央宣讲团成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1113日所作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中的重点内容作了生动的解读。随后就如何做好全会精神的宣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宣讲团成员在宣讲工作中要做到“五个有”:一要有立场。要站在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立场上,站在学校转型发展的立场上讲;二要有高度。要不断加深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三要有重点。要将学校重点工作与五中全会精神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四要有深度。要发挥好各自专业特长、学术优势,就一些重大论断、重要概念进行深入分析,确保把全会精神讲实讲透。五要有方法。要找好切入点和发力点,善于把文件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讲课语言,转化为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善于以小见大、以案说理、以理服人。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宣读了宣讲团成员名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介绍了宣讲团基本情况。本次宣讲团共有32名成员,包括学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各二级党组织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班子成员、理论教育工作者等。

备课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运楼作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从为何学:胸怀两个大局;学什么:把握主要精神;怎么学:做到融会贯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校将以宣讲团成立为契机,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加大宣传宣讲力度、加强理论研究阐释、把握正确方向导向,推动全校上下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决胜“十三五”、奋进“十四五”的磅礴力量,从而推动新时期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转型和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描绘好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画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工程大力量。(杨晓瑞)

  

学校举行“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工作推进会

1123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406会议室举行“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出席会议,党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办、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科办)、财务处、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史健勇主持。

会上,李江书记指出,此次专项督查是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全面深入了解高校思政课建设情况的一次全面督查工作,要求各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切实做好迎检各项工作。一是切实把握新时期思政课改革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次专项督查的结果,将作为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高校分类评价的重要依据,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准确把握督查工作重点。要以此次专项督查为契机,把握督查工作重点和实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难点瓶颈,着力补齐短板弱项,重点关注党委主体责任、教师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状况等问题,不断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新成绩。三是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圆满完成专项督查工作。相关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强化政治责任,既要各尽其责,也要相互配合,要进一步完善各类支撑资料、措施办法,精准对标督查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抓好建章立制,注重总结经验;进一步凝练工作特色,突出学校亮点工作,打造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品牌,确保圆满完成此次专项督查工作。

史健勇副书记在会上传达了专项督察组的精神和要求,指出此次督查涵盖了思政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等。他进一步解读了“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指标体系,并就如何做好专项督查做了任务部署。

党办主任高锡文,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刘福窰,教务处处长陈浩,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办主任王楚明分别就相关新建制度情况进行了汇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作了专项督查自查情况汇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就会议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刘倩)

  

2020年学校运动会引领健康新时尚

1125日,以“防疫锻炼共进、拥抱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运动会在松江校区体育馆开幕。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王岩松、夏春明出席了开幕式。各院、部、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成员,体育总会主席以及全校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上午830分,伴随着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运动员入场,拉开了本次运动会开幕式的序幕。气势轩昂的国旗队昂首阔步走向主席台,校旗队、体育总会旗队、鲜花队、红旗队、各学院学生方阵、教职工方阵等15个运动员方阵依次经过主席台。运动员队伍动作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充分展现出工程大师生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精神面貌。

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运动会让我们体会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近期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更是把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新高度。近年来,我校体育工作始终坚持“三全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拓展体育育人维度,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期待运动员们跑出工程大速度,赛出工程大风度,充分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体育教学部教师、国家级足球裁判张哲,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陆子杰分别代表裁判员和运动员宣誓。

令人热血沸腾的舞龙表演《腾飞中国》拉开了开幕式的大幕,教工社团带来的《霓裳羽衣映风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工程大人对文化自信的深刻理解;来自学生社团的《舞动青春》和学生艺术团的《攀登》体现了工程大学子的青春活力,展示了我校“五维育德”育人成果;教职工表演的广播操,用整齐划一的动作传递出了工程大教工们良好的精神风貌。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次运动会共有来自全校20个学院、部门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学生组、教工组、师生混合组共46项比赛,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发挥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现出新时代工程大人的力量、速度之美,彰显了我校“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浓郁体育文化氛围。经过激烈的角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分获学生团体总分前三名,机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分获教工团体总分前三名。(王彦收)

  

二版

学航空礼仪展青春风采

第七届长三角航空服务礼仪大赛在我校举行

1127日,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主办,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承办的第七届长三角航空服务礼仪大赛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

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立达学院、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上海胤乘教育科技中心和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院校的代表队参赛。校党委书记李江,上海市航空学会理事长史坚忠,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商飞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上海航空公司原总经理范鸿喜,上海机场集团原副总裁汪光弟,上海市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富晔,上海市航空学会常务理事陈力华,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主任余振斌出席活动。我校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李江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各参赛队发挥水平、赛出好成绩。李江书记指出,此次比赛必将对我校航空专业的持续跨越式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希望通过以赛带训,推动航空专业师生学习礼仪、展示礼仪、践行礼仪,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提升学校礼仪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新形式,推进“三全育人”新经验,更好地为长三角地区民航运输企业培养和储备优秀服务人才;希望参赛选手,通过比赛相互学习,赛出风格,真正成为翱翔蓝天、传播文化、建立友谊的使者,在成长道路上留下美好、永远的记忆。

本次大赛共设行礼立仪、学技习仪、展史示仪、说礼赞仪、评礼评仪五个环节,旨在培养和储备优秀的航空运输业服务人才,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掌握必备的航空礼仪知识,塑造亲和、优雅、规范的航空服务形象。飞机是一个移动的小社会,乘务员们在飞行中可能会遇到旅客晕倒、婴儿啼哭情形。比赛中,选手们展示了如何灵活处理好这些事件的能力和技巧。

我校航空服务礼仪代表队的同学们因为扎实的专业积累和备赛期的刻苦训练,以标准的动作和默契的配合,在服务技能展示、情景剧表演、才艺展示等环节中高质量地完成了比赛科目,赢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我校获得团体一等奖,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获得团队二等奖,上海胤乘教育科技中心、上海立达学院、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团队三等奖。大赛还颁发了“全能之星、智慧之星、形象之星、风采之星、亲善之星、礼仪之星、人气之星”等14个个人奖项,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王森和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王金鹏同学由于表现出色,被授予“全能之星”称号。(刘洋、张海军)

  

读者服务月开幕一门式服务“上线”

服务读者,从心做起。1120日上午,图书馆第十一届“读者服务月”开幕式暨一门式启用仪式在图文信息中心二楼大厅举行。读者服务月期间,将举办读者满意度调查、中文图书荐购、“印象·论语”创意作品大赛等15项各类活动。

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图书馆一门式管理系统正式启用。李江书记指出,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月”活动已经进入第十一个年头,成为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活动。一门式服务的运行,体现了“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也标志着我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进入了崭新的时期。学校党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希望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类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生态。他还希望“十四五”期间,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将图书馆建设成为综合性、创新型、智能化的大学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师生更加喜爱的学习场所和精神家园。

副校长夏春明代表学校对第十一届“读者服务月”活动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表示,此次一门式改造工程,实现了馆藏和读者之间的无障碍接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层次。他希望广大师生员工能够踊跃参与服务月活动,希望同学们能通过阅读增加智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完成自我塑造和提升,最终养成热爱阅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图书馆一门式管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图书馆将通过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

图书馆、相关部门、学院党政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韩玉德)

  

国字号大赛满载而归

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1120日至23日,2020“中铁工业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决赛在西南交通大学落下帷幕。由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春燕、简琦薇两位老师指导,钱晨浩、李浩、陈浩然、叶非凡、陆颖五位同学设计制作的“智能桌椅一体化系统”一路披荆斩棘,经过四次PK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

本届大赛以“智慧家居•幸福家庭”主题,大赛题目分为“养老助老”和“智能家居”两大类。共吸引全国30个省、自治区,678所高校, 10万余学生参赛。切题作品4719件,435件作品参加初评,181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决赛共评出一等奖143项、二等奖238项,一等奖获得比率仅占切题作品的3%

在教务处的指导下,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科创中心机械创新基地精心准备,在荣获7个市级一等奖的基础上,钱晨浩、李浩、陈浩然、叶非凡、陆颖五位同学设计制作的《智能桌椅一体化系统》凭借独树一帜的布展、推陈出新的设计,经过现场演示、四轮答辩等环节,终获全国一等奖。此次获奖是我校继2018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首次获一等奖后的又一次突破。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效果显著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杨光)

  

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12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闭幕,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司妮普医疗——可代谢肿瘤治疗的首创者”参赛项目团队,经过与全国各优秀项目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得全国银奖。这是我校首次在该项大赛的全国总决赛中斩获银奖。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共同主办,目前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共吸引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3万个项目参赛。本届大赛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选出600个项目进入全国赛。化学化工学院的“司妮普医疗——可代谢肿瘤治疗的首创者”项目团队,通过被动靶向、诊疗一体、联合治疗的新治疗模式,为癌症患者带来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司妮普医疗——可代谢肿瘤治疗的首创者”项目进入全国赛后,教务处根据市赛中发现的问题及专家意见,对项目团队进行了多轮次的优化,先后召开10多次团队会议,对参赛项目商业计划书和现场汇报PPT等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和优化。正是由于师生团结一致,倾情付出,才使我校参赛团队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历史最好成绩。(杨光)

  

三版

【三全育人】艺术设计学院:美育育人润物无声

立足学院特色、学科特点,艺术设计学院的“三全育人”工作围绕美育做文章,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美育文创实践基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辅导员美育工作室等荣誉称号,“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以美培元,积极培育美育校园文化

学院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源头上充分利用学校大型活动、新生入学季等校院两级活动和重要窗口期,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美育隐性教育,培育美育浸润人、感染人、熏陶人的校园文化;制度上建立健全以美培元的“大美育”工作机制,拟定《艺术设计学院党委美育工作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组织保障、激励机制等,为美育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积极探索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规范化建设路径。

以美育人,大力打造美育课堂体系

围绕提升学生审美、人文素养这一核心指向,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和第一课堂这个主渠道,强化美育内容供给,积极挖掘和整合学院美育元素,培育1门校级公共美育课程和6个美育专题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艺术评论类等多个门类,大力培育美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依托学院“艺术百家”大讲坛邀请知名艺术家、学者开设美育人文讲座,先后邀请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王受之教授、学院副院长刘芹、副教授金薇薇等开展多种美育教学活动形式,让艺术之美化育心灵。强化美育主体供给,初步组建了由平龙副教授领衔的美育教学课程组,拟聘请一批美育特聘教师并成立美育指导委员会,不断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与审美品位。

以美启人,高质量搭建美育实践平台

做好美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强化美育资源供给,搭建高层次美育实践平台。与上海市大型国有企业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园区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上海市大学生美育文创实践基地并成功获批,同时获批校级辅导员美育工作室。依托“艺工坊”面向全校开放美育预约实践体验,先后与上海星成汇影视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数字媒体美育资源;与车墩镇党委开展车墩丝网版画非遗进校园活动,引进国学非遗资源;积极开展美育创意和文创产品设计、战“疫”作品展,开展手绘作品、CG绘画、海报设计、书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高质量打造美育实践主阵地。

以美化人,高品位开展美育艺术展演

坚持抓牢美育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夯实美育实践的第二课堂的同时,突出艺术美育展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呈现,加快面向人人的艺术美育的接触与交流,搭建艺术盛会平台。先后“走出去”支持举办“国潮汉风·汉家霓裳”——中国·徐州汉服设计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面向全校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美育教育成果汇报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开展多彩的文艺实践活动,组建各类艺术社团,让学生在各类美育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文艺实践中,将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耳濡目染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召,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创造美。

以美启德,融汇思想政治教育

遵循“以美启德”“以美育德”的方针,将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等美学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实现心灵的净化。组织广大同学依托艺术、设计等专业,先后开展美育红色文创作品展、红色课程思政作品展,创作蕴含红色基因作品100余件;先后围绕全民“抗疫”等时代大背景,开展战“疫”面前“艺”起行动―艺术设计学院疫情防控师生作品征集和展示共四期,创作鲜明时代特点的作品200幅;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开展“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的书法、绘画作品40多件。很多师生还提前参与建党100年红色文创设计,不少作品即将量产,不断通过艺术教育特别是红色艺术教育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杨爽)

  

【三全育人】数理与统计学院:学科竞赛为支撑构建理学育人大课堂

以学科竞赛为支撑,搭建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探索能力的科研实践平台,数理与统计学院在“三全育人”实践中,构建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竞赛实践育人”“基层党建育人”三大课堂,将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搭建立体化竞赛实践平台,凸显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数理与统计学院把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主要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数学和物理第二课堂竞赛实践育人活动,扩大已有校内数学类、物理类竞赛规模,选拔优质参赛队伍,加开竞赛辅导选修课,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强化自己的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数学建模、物理竞赛、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取得优秀成果。五年来,指导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11组、二等奖149组、三等奖270组。“十三五”期间,学院每年积极组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等基础学科的校内竞赛活动,累计参与学生达7000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知理爱国,通过个人奋斗,集体合作,获得成就,服务国家的理想。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凸显第一课堂育人功能

数理与统计学院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在基础课程及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功能。同时设计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教学文件和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案例集、延伸阅读材料、微视频等,编制数理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成融合思政元素的数理基础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思政操作规范。进一步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主动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优质课程思政示范课,多项教学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

注重理想信念陪伴,凸显党建党课育人引领

学院将党课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主题育的重要抓手,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拓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物理、数学学科伟大党课系列课程,同时针对青年学生和党员教师的特点,依托资源、学科平台,引导广大师生学思践悟,增强学习教育的政治性、理论性。开学季,学院党委书记钱慧敏为新生上了一堂“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一起奋斗担负使命”的党课并向学生赠送经典书籍,当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殷志祥院长为新生准备特殊礼物,三套由他签名的数学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分别送给报到最早、考得最好和年纪最小的新生,并寄语他们从数学学习中寻找激发灵感的力量。学院还号召学生前往家乡革命历史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行知“四史”力量;组织师生发挥专业特色,科研战“疫”;开展“G60思政育人”主题活动,与学生一同云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四版

【学四史•忆校史】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学交融知行合一

【编者按】诞生于1978年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史,起源于同一时间轴,学校的发展历史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代表。学校因产业而生、随产业而长、应产业而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在不经意间阐释学校办学的理念和育人的成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以“合作教育”这一名称进行教改试点的学校。自1985年开始至今,风风雨雨走过了35年头,是我国开展合作教育历史较长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合作教育经历了五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创建“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的框架

1985年,学校借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年三学期制、工学交替”的“薄三明治”模式,率先在国内进行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19874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贝聿渠教授的提议和支持下,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签订了“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两校协议,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事业正式起步。

在该阶段中,学校将教学实习环节的时间由原先的23周延长为整个暑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学期”,构建了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和一个在校外完成的工作学期,即工读结合的“一学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

  

第二阶段:实现从“教学实习”向“合作教育”的转变

试点开展4年以后,学校被列入全国产学合作教育“八五”试点单位。19905月,学校得到加拿大CIDA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的经费支助,派出33位中青年教师去滑铁卢大学考察学习产学合作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将先进经验带回国内,对学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14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成立大会在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标志着我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践由自发的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行为,我校成为首批协会会员。

学校审时度势,迎合时代潮流,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管理,由原先的教务处独家管理的方式,改为各院系分工负责的全方位管理方式;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由原先学校进行“统配”的集中安排方式,改为由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分散方式;由工作学期被看作“生产实习”,改为工作学期学生参加定岗工作、不付实习费并获取一定报酬。这种转变的实质是还合作教育的市场属性的本来面貌。

  

第三阶段:合作教育试点的进一步完善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体系基本形成,1997年开始,学校产学合作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九五”试点的过程,是学校合作教育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学校合作教育运行和管理机制不断制度化,操作和评价逐步规范化的过程,也是学校合作教育逐步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完善的标志是学校合作教育已具备“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成熟的表现是合作教育的市场属性已得到充分的显露。特别是合作教育与毕业环节相结合,学生用合作教育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有机地与毕业后的就业相结合,使合作教育的优势与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这已成为“九五”试点成果的主要特征。在全国合作教育试点领导小组进行的“九五”试点单位阶段工作检查中,学校的合作教育试点得到全国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上海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阶段研究成果一等奖。

  

第四阶段:合作教育由试点进入推广

在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下,从2001年开始,学校的合作教育得到长足的进展,由试点阶段进入推广阶段,这在学校合作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一时期,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合作教育受益面急剧扩大。从2001年的1000多名发展到2004年的近4000多名,整整翻了两番。2010年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数达到8300多名,占总学生数的50%以上,实现了学校在《项目认定书》中的承诺。其二,充分挖掘合作教育的内在潜能,在保持合作教育的教育属性的前提下,将合作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紧密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学校合作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2006912日,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授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国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单位”的称号,并入选“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学校成为中国第一家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单位。这标志着我校产学合作教育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试点走向推广,从校内走向全国,学校的产学合作教育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在会上介绍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阶段:产学合作教育进入新时期

2012年开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了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学校正在深入开展“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工学交融”的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改革。

学校推进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优化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机制,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建设,每年出台产学合作教育实施纲要,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弘扬学校办学特色。

在全学分制下,学生的课程安排由原先的学校统筹转变为个性化定制。产学合作教育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必修环节被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选课平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由原先的单一的、整班制的选课模式,转变为可以参照其他必修课程进行选课。产学合作教育学分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本科共计6个学分,专科共计2个学分。工作学期成绩合格,学生即能获得2个学分。

产学合作教育以适应现代生产第一线的需求为目的,以学校与社会紧密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工学交融”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循环,既符合认识规律又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完善意识和就业意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学校以这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