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2017年)学术年会·青年论坛“超大型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11月4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2017年)学术年会·青年论坛“超大型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在上海召开。来自上海市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以及基层社区治理实务工作者约100余人参加论坛。与会者围绕基层社区治理的制度和实践创新进行交流讨论,探寻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深层涵义及有效路径,深刻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论坛召集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志欣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中振作总结发言。
提高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激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活力,有助于在更高水平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组织的参与是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应有之义。
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推动下,社区基金会在上海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显著。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家良认为,社区基金会借助资源集聚的综合性平台,提高社区治理的有效性,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与职能转移,共同推动社会共治,在构建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宝山区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张丽英所分享的宝山“社区通”实践案例,正是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治理的智能化、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推动社会资源进社区、居(村)民参与,进而引导共享共治社会治理的典型实践。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晓春认为,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模式与行政改革中深层挑战的影响,中国各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是一种市场选择行为。在研究中,应当把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看作当前政府行政体系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构成部分,强调在一种多线程改革匹配的情境下优化其实践过程。
基于以上理论研判,黄晓春从强化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强调上、下级行政改革的协同性,努力建设信息统一发布的透明公共服务外包制度平台这三个维度提出改革建议。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副书记高向东认为,超大型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基层社区治理必须要考虑的重大时代背景。加快建设与老年人口分布相匹配的社区养老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向东研究发现,上海社区养老机构存在分布不均、规模差异大、中高端的资源稀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以从统筹城郊养老机构发展、调整养老服务格局、鼓励护理养老机构发展、扶持社会养老机构等角度展开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邱梦华提出,当前居民参与不足是制约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的瓶颈问题,要实现居民参与,一般应具备社会结构要件和行动者要件。对于那些参与特别少的社区,需要从文化参与启动;对于那些文化参与已经较多的社区,需要从公益参与启动。公益参与的层次高于文化参与,其扩大到社会公共空间,有助于形成公民意识、合作文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孙莉莉基于上海市某镇郊区社区物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发现,该空间中的社区治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社区治理资源被充分动员,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在外在秩序和内生秩序中充分融合,一种合作型的社会秩序已经呈现出来。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杨君从“生活治理”的角度,基于一个安置小区的调研,将生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阐释生活与国家、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
社区治理需考虑人口变化态势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社区类型日益多元,构成了社区治理所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结构。上海大学副教授金桥以上海某镇基本管理单元为例研究发现,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和共治有助于发扬群众路线,激发城市活力,鼓舞党的群众基础。金桥总结了该镇共治自治相对成功的三个条件,即中间层具有相对独立性,党组织与居委会筹备组的积极运作,以及获得突破体制的行政支持。但是,街镇、居民区两级党组织在推动基层自治共治方面也还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后续深入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杨义凤从乡镇图书馆的运行出发,关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均等化问题,认为政府的供给能力与公众享受公共服务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政府供给服务的能力受到专业化与科层制的双重制约。
社区治理资源的配置需要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差异化态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慧博则关注“非征地农转居”群体(纯农民群体),认为这个群体向市民群体的转化还存在着相当的社会距离,当这种差距超过了一定的阈值不仅不利于市民化进程,还会带来社会的转型混乱。要推动非征地农转居群体的市民化,需要重视并不断缩短其与市民的社会距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孟兆敏借助普查数据,比较分析近期上海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新变化,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分析得出:目前上海市人口变动不仅表现在空间路径上的差异,还体现在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和收入等社会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异。由消费结构、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体现出的城乡文化差异促使了城乡人口二元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形成。此外,制度带来的公共资源差异也加剧了上海城乡二元社会空间结构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李玉 查建国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青年论坛在沪召开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忻平致辞(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论坛召集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志欣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副书记高向东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晓春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家良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邱梦华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中振作总结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原文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ex.cssn.cn/gd/gd_rwhd/xslt/201711/t20171110_3739191.shtml